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精疲力盡\葉歌

時間:2017-04-09 03:15:45來源:大公網

  常聽人抱怨新媒體、新科技氾濫造成現代人生活壓力過大。手機、電腦不分晝夜,騷擾不斷,令人有精疲力盡之感。但英國肯特大學的教授Anna Schaffner在新著《精疲力盡的歷史》(Exhaustion:A History)中卻說,精疲力盡感古已有之,幾乎和人類歷史同時誕生,但人類賦予它的意義則發生過多次變化。

  過去,精疲力盡又被稱為神經衰弱、憂鬱症、慢性疲勞症等。歷史上,我們對渾身無力、無精打采、失意絕望之類症狀的罪魁禍首也有各種解釋,如:火車、蒸汽船等快速的現代交通工具,打破自然規律、晝夜顛倒的現代生活,甚至某些奇特的進口香料。中古時期將精疲力盡視為道德品質卑下、受人類的懶惰原罪控制的表現。然而,常抱怨精疲力盡的人有時也被認為是生性敏感、富於創意、對生活品質要求高,或工作繁忙、深受器重、職責重大等。

  這樣看來,「網絡時代精疲力盡者氾濫成災」的描述不盡不實。當然,焦慮不安,不堪重負的感覺實實在在,並非無中生有。

  但從歷史角度來看,每個時代的人都有各自的負擔。而把自己身處的時代與文化說得獨一無二、前無古人,則是人類賦予個人生命以重要意義的經典手法。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