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受港英殖民管治一百五十多年,耶穌是西方宗教信仰中的救世主,復活節紀念耶穌復活,港人每年例必過。除相關教徒對此節日有特別感覺外,一般港人對之只是視為多幾天假期,如此而已。內地人沒有這段殖民歷史,對復活節更是不甚了解。
每年的三月下旬至四月下旬其中一個連續的星期五、六、一,是為復活節,乃按照復活節計算表而定。復活節包涵三個過程:耶穌受難日、耶穌受難翌日、耶穌復活日。
祝之在求學時期,中學以上階段都在基督教學校度過,聖誕節是學校首重的,復活節次之。每天在上課前必有的早會,牧師等傳道人都講基督教的道理、讀《聖經》。聖誕節及復活節假期前夕,早會更有專題演講。其時祝之與很多同學一樣,只視這兩個節日為假期日,別無其他。
祝之有親人多年前曾在英國住過幾年,她說那時候在彼邦過復活節,與過聖誕節無大分別,街上好安靜,入夜,漆黑一片。她和其他赴英的港人朋友,下班或下課後,如果不想太早回家,想過一下節,好難到食肆慶祝,因為店子大多關門,只能到友儕家參加飯局。其實,英國人在這種節日是回家與家人共聚的。時代不同,商業味濃的今天,英國店子在這些日子也有慶祝活動,但比起香港,特別是聖誕節,還是沒有後者的熱鬧。復活節的商品,也只有復活蛋。親人說,年前英國的復活節星期五(Easter Friday)與復活節星期一(Easter Monday),中間的星期日,街上更是人影全無,活像個死城。英國學生的復活節假期,比香港學生長,有兩、三個星期之多。但凡長假期,英國學校例必關門,所有學生必須離校,寄宿生也無例外,留學生只好寄居於在英的友儕或監護人家。
祝之諭請人們想想,受難、死亡、復活這三個過程,是需要極大的勇氣才能完成的。現實生活中,孕婦把胎兒孕育出來,從無到有,臨盆時極度痛苦,有人形容這個過程猶如「與閻王只隔一張紙」孕婦是冒着生命危險來生產另一個新生命的。政治上的革命,也有受難、復活的意義,千瘡百孔的社會,歷經翻天覆地的變革,一切推倒重來。一九一一年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的辛亥革命;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一九七八年內地的改革開放,都有先死而後生劃時代的偉大意義。
祝之但願內地同胞也過一下復活節。不論內地和香港同胞,大家齊來懷念一下母親對自己十月懷胎的如泰山之重恩;與家人相聚,細味骨肉濃情;緬懷上述歷史,感受自己的文化血脈傳承。
復活節,否極泰來,殊不簡單,並不是叫人瘋狂地吃喝玩樂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