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吳小燕師生畫展解構「未來」\大公報記者 熊君慧 文、圖

時間:2017-04-08 03:15:43來源:大公網

  圖:參展藝術家、小燕畫院創始人吳小燕

  深圳美術館近日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展覽:「未來?未來!國際小燕畫院師生作品展」,該展呈現了四位在深圳耕耘多年的藝術老師吳小燕、董建國、張晉君、葛佩弦,及兩位留學歸來的學生韓夢雲、陳穎的八十多件繪畫作品。

  心靈節拍自然律動

  吳小燕與董建國是深圳國際小燕畫院的創始人,張晉君、葛佩弦是小燕畫院的老師,韓夢雲、陳穎則是土生土長的「深二代」,曾在深圳國際小燕畫院學習,從小燕畫院走出去,如今留學歸來,在藝術創作上收穫頗豐,展現出新星初升的銳氣。六位藝術家既是師生關係,也是追求藝術的同道,他們用自己的藝術方式與語言,共同構築了對「未來」的理解。

  吳小燕的作品輕盈、靈動,色彩飽滿,似花非花,似雲非雲,似馬非馬,有一種時間的流動,讓人們對事物的認識超越了物理層面。觀者感受到的是一個心靈節拍的自然律動。當下的片刻,畫家此時此地的情緒和心態呼之欲出。

  技術往往成為成熟藝術家的束縛,藝術家與工匠的不同就在這裏。吳小燕說,希望繪畫能夠讓人感受到一個個生命的呼吸,假使你能夠融入畫者的敏感,會喚醒你心靈深處的直覺、柔軟、包容和勇氣。人生是個自我發現、自我確認、自我展示、自我實現的過程,是一個偉大的冒險、長途的孤旅、一個不知結局的遊戲、一次神秘的穿越。未來、未來!什麼是未來?不可知才是未來,不可預測才是未來,不可限定才是未來,無定,才是未來。這也正是本次展覽主題意義所在。

  科技繪畫互相碰撞

  韓夢雲的抽象繪畫作品《觀看的邊界》,像是一些跳躍的思緒的展現,形式感較強。科技與繪畫碰撞,時間在裏面發揮作用,沉澱或者凝固,韓夢雲畫出了那種無聲無息、超越中國山水;沒有國界,也不表達所謂觀念的形而上的命題。

  不平凡的藝術手法被藝術家賦予了自我的靈氣。《觀看的邊界》的大尺幅就是為了讓「畫之一切」展露無遺,我們所看到的畫面並不是原畫本身,而是被工業掃描儀(CRUSE)放大七十九倍後大畫幅微噴打印機(Epson)輸出的副本。處理後的原畫變成了一幅畫的照片,圖像本身成為了攝影的對象,記錄其自身的現實和邏輯。「觀看的意義是將被成見遮蔽的感官釋放從而使觀者抵達理解的彼岸。」韓夢雲說,科技的發展,使得「可見」的範圍爆炸式地增長,而作為「可見」藝術的繪畫,也到了重新審視並革新自己的再現方式與再現能力的時候。

  深圳文化學者韓望喜評價道,藝術創作沒有現成的路可追尋,每口井都要新去開掘。這些畫作在用色和形式上是不與傳統概念相應的,相反,是全方位開放的、空透的、游離的、發散的,法無定法的。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