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意大利藝術家塔蒂安娜 /Claire Dorn攝
「居所」常作「家」的載體,但在「杜尚獎」(Le Prix Marcel Duchamp)獲得者塔蒂安娜(Titiana Trouvé)的解讀裏,能與世界互為一體的旅人是四海為家的人,而「居所」則成了不製造界限的臨時小屋,使人能夠隨時與世界溝通聯絡。
邊緣空間難割捨
貝浩登(香港)正舉行意大利藝術家塔蒂安娜的香港個展「House of Leaves」,以同名小說《House of Leaves》(Mark Z.Danielewski著)為繆思,展出五件最新雕塑作品。塔蒂安娜一九六八年出生於意大利科森扎,曾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二○○三,二○○七),李昂雙年展(二○一五)等,並於二○○七年獲得「杜尚獎」,曾到多國舉行個人展,包括去年於北京紅磚美術館舉行的大型個展「不在場者的光亮」。
縱觀塔蒂安娜的不同系列作品,視覺的邊緣和空間的想像總是她創作難以割捨的主題,是次展覽亦不例外。乍看之下,五件新作就似露宿者在公共區域搭起的臨時居所,以銅鑄材料來模擬紙皮和木板的質地。塔蒂安娜在自述中引用了意大利建築師烏戈.拉彼德所說的「居住,就是要安於任何環境」,以此解釋這組作品的靈感。對塔蒂安娜來說,「四海為家」並不是一種貶義,而是一種與世界互通的境界,也與東方「既來之,則安之」的心境有相似之處。
既是和世界連繫,那麼將作品帶至香港展出的塔蒂安娜和這個城市達成「通感」了嗎?塔蒂安娜受訪時說,她展前會到港看展覽場地做功課,香港豐富又寬容的移民文化早已令她印象深刻。她信手拈來地舉了個例,訪問當日正是周日,她認為菲傭們聚會時用紙皮等材料搭建起來的一個個「包廂」便和她的作品有相通之處。「她們在裏面唱歌,聚餐,甚至是剪頭髮,這些紙皮搭建的空間並不是為了和城市隔絕,這些景象是香港獨有的風景,似是格格不入,但又已經融入這個城市的文化。」塔蒂安娜解釋。
觀看作品如看書
是次展覽與書本有關的除了展覽主題,還有這五件新作。五件新作的銅鑄版上都嵌上模擬書本的造型,代表每件作品關聯的書作,也是塔蒂安娜近年喜愛的書。如作品《East of Greenwich》則與意大利作家Italo Calvino所著《Invisible Cities》有關。《Invisible Cities》以馬可.波羅向國王報告的口脗描述了五十五個以女性名稱命名的城市,皆出於想像。塔蒂安娜在上方的銅鑄版模擬出地圖的模樣,並刻上這五十五個名字,組成了書中的幻想世界。看作品就如看書,觀者似是能夠從中發現到現實某地的影子,卻又找不到一個完美對應的城市。
是次她還特意在畫廊闢出一個小房間,布置成了自己的創作世界,邀觀眾走進因密度不同而被扭曲的想像空間。如出現在舊畫作中的扭曲燈管電線,被她塑造成立體裝置呈現在觀眾眼前。又如新作《From 2002 to 2016》,用她設展時攜帶的香皂疊成(銅鑄模型),最底下的黑色「香皂」是她去年帶去北京展覽時用的。可見塔蒂安娜的目光所到之處除了世界,還有自己。
「House of Leaves」展期由即日起至五月十七日於貝浩登(香港)展出,位於中環干諾道中五十號十七樓,查詢詳情可瀏覽:www.perrot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