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無處不在的孤獨──讀馮延巳有感之四\農農

時間:2017-04-03 03:15:51來源:大公網

  馮延巳的詞非常安靜,且憂傷莫名。《陽春集》裏收錄的詞作,可以說無論場景如何變換,時辰如何更迭,不變的是他始終如一的孤獨。

  孤獨有各種體現。詞人多次寫到「獨立」或「獨倚」,這是最直觀的一個孤獨的影像。例如:

  獨立階前星又月,簾櫳偏皎潔。

  這是夜深人靜之時,繁星高掛,皎潔的月光灑下。

  曉風寒不啻,獨立成憔悴。

  這是一夜將去,尚未破曉的時分,寒冷尤甚。

  獨倚梧桐,閒想閒思到晚鐘。

  這是黃昏的時候,樹下。晚鐘增添了悠曠之感,而思緒也是飄渺的,只說閒想閒思,具體是什麼卻莫名。

  孤獨也表現在繁華環繞,卻無法填補心的孤寂。馮延巳寫出了他在濃郁的春日風景中,獨自哀傷的一幕幕。例如一首《采桑子》,這樣起筆:

  馬嘶人語春風岸,芳草綿綿。

  楊柳橋邊,落日高樓酒旆懸。

  上闋展現的是一幅聲情並茂的春日畫卷,美而熱鬧。身臨此處,再多的煩惱也該全拋。卻不料作者的下闋,竟嘆息:

  舊愁新恨知多少,目斷遙天。

  獨立花前,更聽笙歌滿畫船。

  面對勝景,他觸動的是悲涼,發出的是悲鳴!剎那湧上心頭的竟是許多的舊愁與新恨。目斷遙天,這四字加強了愁與恨的空間長度,彷彿鋪滿天地,延伸無限。「獨立花前」,是此時作者忘卻了一切,置身物外,馬嘶、人語、芳草、楊柳、高樓、酒旆……都不復存在,唯有自己一人,「獨立花前,更聽笙歌滿畫船」。所以說,這裏的「獨立」,並非是真實的,而是他此刻的精神感受。自我感受性的一種獨立。花、笙歌,這兩個詞,也並非是實境,而是青春與往事的代名詞,是虛指的,是一個意象。

  他怔怔地獨立,出了神,可能真實地聽到了畫船上的笙歌,也可能真聽與幻聽重合,他耳邊又想起昔日熟悉的旋律。花非花,聽非聽。一切都是思念之意。

  在我看來,馮延巳的孤獨,與其說來自人生中的一些事件,比方兩情從相悅到分離而產生痛苦,不如說來自於他本身的憂鬱氣質。這首《采桑子》我認為是無與倫比的傑作。從春天滿目的繁華中,升起悲涼,到極點,又憶起曾經的溫情與歡愉,給予些許慰藉。馮延巳的詞,迂迴往復,帶着強烈的音樂性,我將另文補充。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