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我愛《朗讀者》\言青

時間:2017-04-03 03:15:49來源:大公網

  圖:《朗讀者》由內地著名主持人董卿擔任製作人及節目主持\資料圖片

  央視一套和三套從二月十八日起分別在每周六、日晚八時播出一套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到現在已經播出六期了。我從小喜歡看書和朗讀,看到有這樣的節目,真是喜出望外。每到周末,我就鎖定這套節目,連本不愛看電視的先生都主動來和我一起欣賞。

  我本以為《朗讀者》就是邀請一些詩人、作家、演員朗讀一些名篇名著,看完第一期後才知道,它和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它讓我在當今氾濫的娛樂節目中感受到一股清風,吸收到電視的文化營養。它一下就把我吸引住了,感情完全和它融合在一起。

  《朗讀者》邀請的有詩人、作家、學者、大明星,也有企業家、科學家、醫生、體育冠軍、航太英雄,還有普通人。他們身份不同,職業不同,但每個人背後都有一段真實的情感故事。他們朗讀的內容有的是作家名著,有的是自己創作的作品,但都和自己的情感故事串聯在一起,使觀眾和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流淚。

  比如,諜戰小說家麥家出來了,我以為他一定會朗讀他小說中的某些驚險片段,但不是。他深沉地講述了處在叛逆青春期的兒子和他的長期糾結。他無奈,他痛苦,他等待,三年守望。兒子赴美留學時,他給兒子寫了一封信,他朗讀的就是《致信兒子》。感情真摯,動人心魄,兒子看了以後,微信回了兩個流淚的表情包,從此打開了父子多年的心鎖。

  再如,九十六歲著名翻譯家許淵沖由主持人攙扶着走上台來。他一生着作等身,曾將中國的《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等翻譯成英文和法文,形成自己一套翻譯理論,被譽為「詩譯英法唯一人」,獲得過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這樣一位了不起的老人,坐在那裏說起林徽因,他說他要朗讀林徽因為紀念徐志摩遇空難周年創作的詩《別丟掉》,他曾於一九三九年將此詩譯成英文,老人坦誠地說,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喜歡一位女同學(指林徽因),譯詩發表後,他給她寫了一封信,誰知她已經有人了。說到此,老人不好意思地低着頭笑了,這時他真像個老頑童,逗得台下觀眾都笑了。但當他朗誦這首詩時,居然哽咽得老淚橫流,台下觀眾無不為許老的可愛和執著所動容。

  值得一提的是,《朗讀者》還在北京、廣州、西安等城市街頭設立了朗讀亭,亭外許多人排隊等候進去朗讀。亭內一位中年婦女正對着麥克風給早逝的女兒朗讀她生前愛讀的名人作品。又一個小伙兒進去,朗讀一封給女友的情書。朗讀亭也是一種傳遞感情的手段,使更多的普通人有借文傳情的機會和場所。

  不能不說的是該節目主持人董卿。這之前,她主持過《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類節目,而《朗讀者》是董卿作為製片人的首秀。有人說這是董卿走下春晚舞台的一個轉身,看到了她規矩之外的別樣風采,體現着她的文化氣質和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她對記者說,央視作為國家電視台,扛起文化大旗,承擔起文化傳播,這是職責和使命。她說她在這個行業已經做了二十二年,也應做一檔真正自己喜歡的節目了,這就是大時代背景和個人特性尋找脗合度的一種產物。《朗讀者》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結合在一起,她說起碼這是個風向標,期待整個社會大環境有所改善。

  今天,電視熒屏上娛樂節目氾濫,有的無非是要逗你笑。當然,現在人們工作壓力大,他們需要笑來減壓,需要娛樂來愉悅身心,但他們更需要更高一級的文化來滋養,使他們的內心變得更加健康。我們需要《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這樣稀缺而有價值的電視文化來滋養大眾的心田,提高人們的文化水準和文學修養。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