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習以為常/翟 傑

時間:2017-03-21 03:16:07來源:大公網

  樓下的玉蘭花又開了,每天吃過晚飯,我總喜歡到樹下走走,感受一陣春風一樹搖的欣喜。一同賞花的,還有一位中年人。最近幾天,我發現他不再來了。那次偶遇,問其原因,他莞爾一笑,老看一種花,有什麼意思?那邊的海棠、桃花和薔薇也都開了呢!

  不得不承認,在玉蘭樹下待得時間久了,初見花開時的那份欣喜日漸衰減,即使花兒依然傲立枝頭美艷如初。

  常聽人言,每天的生活單調機械乏味,實在無趣。有時候我也有同樣的感受,那段時間,我甚至想到了辭職。徵求家人朋友的意見,換來的卻是冷冷地不屑一顧:得了吧!真是站着說話不腰疼,你這份工作雖算不上令人望塵莫及,但也讓不少人羨慕了,去人才市場看看,多少人為了一個崗位望穿了眼,擠破了頭,你倒好,還有閒心說這樣的話!自認為,想辭職換個環境的人不會在少數,但「辭職」一說多半只是減壓的一種方式,在那看似毅然決然的背後,仍懂得衡量是否有能力「辭」得起,知道一時的滿足有可能成為長遠的負擔,便繼續在泥潭裏掙扎,繼續重複着離開和不能輕易離開的念頭。

  「久居蘭室不聞其香,久居鮑市不聞其臭」。有時候,我們並非真正厭惡了某種花開、某項工作或者某個圈子,只是由於長期的浸染,讓我們對周圍的一切太過熟悉,從而產生了審美疲勞。在不知不覺間,將一個個本來生動可人的日子過成了習以為常的機械重複。

  習以為常,是頗令人感到無奈甚至可怕的。那段時間,一位朋友始終沉浸在失去母親的巨大悲痛中。他告訴我們,母親在世的時候,沒感覺出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只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那樣過。母親離開了,才發現竟是那樣的不適應,才覺察出她對自己以及整個家庭而言是那樣的重要。早飯沒人給提前做好了,孩子沒人給接送了,衣服鞋襪沒人給熨燙整理了,晚歸時沒人等着給開門了……原本波瀾不驚的日子一下子過得手足無措了。最為關鍵的是,母親的離開,讓自己的心靈一下子沒有了歸宿。以前怎麼沒感覺到呢?如今只能在悵然中承受「子欲養而親不待」的追悔莫及。朋友的話引人深思:我們是不是這樣呢?父母起早貪黑操持家務,可是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習以為常到忘記了感恩和珍惜。

  再說現在的小孩子,為何沒有了我們當初盼年盼節的那份激動?小時候,我們盼的是能放鞭炮能瘋跑,能穿新衣能吃肉。要知道,生活不甚富裕的年代,想得到這些,是多麼的不容易。而現在呢?這一切,又是多麼唾手可得。放眼四周,現在有多少孩子,在習以為常的好日子裏變得身在福中不知福。

  也有聰明人。朋友大超和老婆結婚十幾年,兩人出雙入對,恩愛有加。說起這個話題,他告訴我,讓愛情長久的秘訣就是新鮮,所以兩個人總想着變換花樣過日子。比如,今天去徒步,明天去騎行,後天一起做頓晚餐,到了大後天,就分別約朋友聚會去了。別說慶祝生日等重要節點各有花樣,就連吵架後道歉的方式也絕不重複。用夫妻二人的話說,不把日子過成套路,生活才會為你綻開一朵花。

  只有在壞人那裏受了委屈,我們才會發現曾經待過的地方多麼美好。習慣了「伸手開燈」的便捷,當進入一個荒山承受幾天的黑暗之後,我們才會發現日常的生活是多麼的幸福。看膩了一種花開,放眼觀望另一種植物,時間一久,同樣會感到稀鬆平常。厭倦了一份工作,邁步走向另一個領域,當新奇變成熟悉,熟悉淪為乏味,又會陷入一個「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頓之地。

  心境不變,走到哪裏都是牢籠。

  除了需要在習以為常的生活中擦亮眼睛與心靈感知平凡點滴中的美好,再看看地球另一端那些在戰火饑荒中流離失所艱難度日的人們以及陪伴在我們身邊的家人朋友,我們還應該惜福啊。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