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老舍名著《駱駝祥子》/資料圖片
最近,筆者重讀了老舍先生的名著《駱駝祥子》,不經意間又有了新的收穫。正是「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駱駝祥子》講的是一個悲劇故事,它以祥子買車三起三落的情節發展為中心線索,表現了舊社會人力車夫的苦難生活。
主人公祥子本是一個忠厚老實,對生活充滿憧憬和信心的人,但由於種種原因,後來他像換了一個人,人生的軌跡一步一步往坡下走,變得沒有了生活理想和勇氣,導致最後的蛻化,由一名堅忍、自尊自強、吃苦耐勞的「外來務工人員」,淪為麻木、狡猾、自暴自棄的流氓無產者。以往文學史家、研究者偏於將祥子的悲劇歸咎於社會、時代、客觀大環境,其實對這個人物的視角、闡釋空間還可以再拓寬。他從進城農民到城市游民轉換的身份,他的性格缺陷,導致其命途多舛……祥子曾經是個對理想有強烈渴望和追求的人,他用三年的奮鬥,圓了自己「成為自食其力的上等車夫」之夢想。然而,性格決定命運!祥子也曾全力反抗命運,在病態的社會中掙扎過,可最終還是屈服於命運的安排。城市貧民的思想性格弱點,與生俱來的小農意識,毫無辨識周圍環境險惡的能力,令他終歸墮落成為一個讓人失望不已、精神毀滅殆盡的悲劇角色!套用時下金句「你不改變,誰也救不了你」於其身上,依愚見,也是頗為恰切的。一言以蔽之,是骨子裏散發出的狹隘眼光、不懂人情和變通,以及冥頑保守的思想害了他!只是透過這個耐人咀嚼的藝術形象,使我想到一個問題:當一個人失去了生活理想和勇氣時,會走上一條怎樣的路呢?
記得當年上初中語文課時,筆者曾學習過一篇課文叫做《偉大的悲劇》,那是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堪稱經典的傳記作品,其卓爾不凡的文學性與歷史性的完美結合,教人讀後印象深刻。它是為了紀念人類歷史上最早到達南極點的兩名科學探險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國人斯科特而作。這篇作品寫到:當以斯科特為首的英國探險隊歷盡千辛萬苦來到南極點,卻發現挪威探險隊搶在他們之前(早五個星期)到達了這裏。這個難以接受的事實,使英國探險隊的隊員們十分沮喪和失望,霎時間讓他們像祥子那樣失去了生活理想和勇氣,也使他們在冰天雪地中迷失自我,走向死亡,結局令人悲傷。
我把《駱駝祥子》和《偉大的悲劇》這兩個故事聯繫起來,初步找到了相關問題的答案。
當一個人失去生活理想和勇氣的時候,迎接他的只會是死路一條。其實類似的例子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沒有生活理想,就意味着這個人沒有了人生追求;沒有了勇氣,就意味着這個人對人生已經失去了信心。由此可見,人的生活理想和勇氣有相關性而又非常重要,那是人的精神支柱,是心靈世界的核心,比溫飽顯得更加重要。拜倫有言:「一切痛苦能夠毀滅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消滅。」遺憾的是祥子沒有大膽嘗試,重新振作,就放棄了生的希望,實在令人惋惜!歌德曾經講過:「無論你能做什麼,或夢想能做什麼,放手去做吧!勇氣蘊含着天賦、才能與力量。」面對一時的競爭失敗,英國探險隊假如不是心生懊喪,開始時的滿腔豪情一落千丈,其勇氣更是被大自然所侵蝕,一蹶不振而放棄對困境的逆襲,說不定還會有一線生機!但生活的現實往往沒有「如果」。名著之所以能產生經典的意義,在於它雖出自過去哪怕是久遠的時代,卻歷久彌新,仍然可以觀照當下,啟示現實。時下有部分港青對「一國兩制」信心不足,沒有創業的理想和勇氣,有的還四處播「毒」(獨),日常生活中每逢逆境或稍有不順都會遷怒於政府和社會,動輒走上街頭變身城市暴民、流氓!校園裏也時有發生對生命和法治失去敬畏的事件,教人不勝唏噓!
網上流行一句笑話,「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是的,話得說回來,生活中光有理想還不夠,還需有行動作依託,理想必須跟勇氣拍住上!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當一個人失去生活理想和勇氣時,他不會再去在乎什麼,甚至是自己的生命,這會非常可怕。我們直面的時代,脗合狄更斯《雙城記》中的開首語:「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我們身處在一個浮躁、紛繁複雜的社會環境下,我們應該盡力去尋找生活理想和勇氣,補足精神的鈣,鑄就靈魂之本。而有了生活的理想和勇氣,人就可以為自己創造無限的可能,擺脫不幸的命運,解決生活的難題,找到充滿鮮花與微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