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北京「八○後」雕塑家任哲,其旁作品為《臻妙境》 /大公報記者劉毅攝
【大公報訊】記者劉毅報道:雕塑家取材多樣,作品各異,而以雕塑傳遞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者尚在少數。北京「八○後」雕塑家任哲由即日起至本月三十日,在中環交易廣場中央大廳舉辦個展「罡」,以一系列彰顯勇氣和武士精神等傳統概念的青銅及不鏽鋼雕塑,弘揚君子的浩然坦蕩和崇高品格。
雕塑家任哲,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作品充滿活力與寫意,具意象美,有「蓄勢於外,化象於表,凝神於中」的精神核心,他擅於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再進行現代化演繹,把中國思想融於現代雕塑,道出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及「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哲學思考。
是次展覽名「罡」為古星名,作品為香港首展,任哲希望以組成改字的「四正」:正心、正行、正念、正言,傳遞香港正能量。展出的十八件雕塑作品,並以展場設計安排雕塑位置,中央圓形象徵「天圓」,作品《雷》為長有翅膀的中國武士,雕塑面部神情輕鬆,翅膀處於將展翅而飛的狀態,體現藝術家對凝固美的捕捉,以及製作這件作品時對自由世界的追尋,任哲闡釋創作初衷道:「大部分國家都有自己的武士文化,而中國武士精神最是充滿凝聚力量,可以戰勝人們在逆境當中的生存狀態,這一對抗逆境的精神正是今人所缺,故我想用雕塑將這種精神傳遞給觀者。」
再現傳統精髓
今時今日,提起武士,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日本武士,「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時代,中國就有武士,他們敢於犧牲,不懼任何艱難險阻,自強不息。」任哲認為,身處和平治世,中國武士堅韌不屈的精神仍然不過時,「除了傳遞中國傳統文化,我亦將個人思考融於作品,稱得上是託物言志。」如何平衡作品當中中、西思想的碰撞,他並不會過多考慮這個問題:「老子倡導『無為而治』,意思是說順應事物原本的發展規律,這也是我的創作理念,我會在創作時表達最真實的想法,且不會刻意追求某種風格。」
作品《臻妙境》以其東方禪意的雕塑風格,尤為引人關注,以「兼工代寫」的水墨手法雕刻而成,當中的武士,坐於太湖石上,身披古代服飾,衣服褶皺清晰可辨,宛如身處山水之間,盡顯古意,塑造出「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處世思想。
提起思想,任哲直言,中國道家思想對其影響頗深,諸如作品《中流砥柱》和《雲端》皆體現道家的「無為」,前者為一個踮起腳來的武士托起一隻牛,寓意舉重若輕,即使身處艱辛,也應泰然處之;後者乍看上為二人對搏,實為一人分飾兩角,象徵人在很多情況下,最大的敵人正是自我本身,而其腳下水流又喻示道家之「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作品滲透禪意
「一個人的強大並不在於外表,而在於內心。誠如老子言:『大音希聲』,最完美的音樂是聽不到的。」任哲說。展品《雲山風度》,一位武士手撫古琴席地而坐,好似靜待知音人,「遠看上去,武士好似正在撫琴,其實這只是表象,因為他彈奏的是一條沒有琴弦的古木,表明大千世界知音難覓,真正的知音是即使沒有琴弦,也可明對方心意,若非知音,縱有良曲千首,也是對牛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