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香港電影的危機/楊勁松

時間:2017-03-17 03:16:20來源:大公網

  上世紀九十年代,香港樂壇推動了內地娛樂市場發展。進入新千禧年後,香港電影進入內地,扶助內地票房類型電影的發展,影響至今。近日,香港國際影視展再次吸引內地各大影視公司,再創新高。

  內地票房類型片從《英雄》起步,江志強、張曼玉、梁朝偉、甄子丹等香港影人是張藝謀成功的左右手。當香港電影以合拍片進入內地市場後,帶動了內地類型片的創作。近年,內地資本再次集中到影視產業,香港電影又一次成為內地眾多新興影視公司的焦點。今年影視展會上,TVB、英皇、寰亞、銀都、寰宇等均推出了新片計劃,所有新片基本都被內地公司瓜分了投資份額。盛景之下,危機重重。

  一是投資成本推高,億元成本項目成為主流,即便當代片也在六千萬左右。這種投資體量,只能靠內地市場消化,但去年開始,內地影視票房增速已停滯。

  二是類型單一,警匪、魔幻成為主打,在劇本未完善之前就急於推向市場,往往PPT上標明主演與劇情梗概後就被投資方瘋搶。質量堪憂。

  三是本土文化缺失,大片意識強佔了香港電影高地,低成本、反映香港人文精神和當代生活的現實主義電影以及藝術精品電影缺席。這類影片是培育電影創作新人最好的平台,缺席的不僅是幾部電影,更是新一代電影人的成長,從明星、導演、編劇等都面臨斷層。造血不夠,這是香港電影的最大危機。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