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利瑪竇與馬禮遜在中國傳教

時間:2017-03-17 03:16:07來源:大公網

  中國稱得上是一個多元宗教國家,歷史上許多朝代都有外國傳教士來華,將不同宗教文化帶入中國。明朝有意大利利瑪竇,清代有蘇格蘭馬禮遜。不如我們將他們做個比較,看看他們在傳教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難,各自又有何解決對策。

  到異國傳播一種全新文化已屬不易,語言不通更添了一重阻礙。再加上中國人自古在思想上有「華夷」之分,在本土佛道二家主流思想下,他們不太願意接受外來新宗教。這兩點是利瑪竇和馬禮遜在困難方面的相似之處。但還需考慮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

  同學應該特別指出,明朝實行海禁政策,令利瑪竇被限制在廣東、澳門一帶,很難把宗教勢力擴張到京城。但是到了清朝,教禁政策讓馬禮遜面臨被遣返危機,給傳教造成困擾。

  那麼他們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呢?同學注意在分析時,要將二人不同的對策分開闡述,體現出他們之間的差異。

  針對語言和文化差異,利瑪竇採用的是「同化入俗」方法,不僅把自己打扮成中國人樣子,還研究中國經典古籍,從中尋找便於中國人理解的字詞,例如「上帝」。他也不反對教徒拜祖先、拜孔子,比較尊重中國傳統文化,但卻引起了宗教禮儀爭議。馬禮遜就不同了,他不允許教徒祭祖,堅持恪守《聖經》戒律,相對來說更謹慎一些。

  從傳教方法來說,利氏和馬氏也截然不同。

  利瑪竇「從上至下」,通過與士大夫結交爭取面聖的機會。同學可以舉例,在李之藻、徐光啟及楊庭筠等士子幫助下,他創立天主聖母會及興建教堂。與士大夫相處時,利瑪竇通常用西方科學來吸引他們注意力,只在適當時機說教,利用《幾何要本》、《天主實義》、《堪輿萬國全圖》等著作達到傳教目的。

  但馬禮遜更接近平民,採用的是「從下至上」方式。礙於當時的教禁,馬禮遜利用印刷品迅速傳播教義,他的信徒也大多以平民為主,比如蔡高、印刷工人梁發等。同學可以提出,他先後譯出《使徒行傳》、《路加福音》、《華英字典》等,吸引了許多中國人閱讀,彌補了秘密傳教的不足。

  這道題是價值25分的大題,回答起來其實並不複雜。同學只需抓住「比較」這一核心,均衡地寫出二人的異同,就至少可得一半分數。

  關於二位傳教士的更多史實,請瀏覽:https://endeavour.org.hk/index.php/top/history

  撰文:董一秀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