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阿道夫.門采爾畫作《腓特烈大帝在無憂宮的長笛音樂會》/作者供圖
在柏林博物館島上的老國家畫廊中,陳列着這樣一幅油畫:在極盡奢華,燈火通明的房間中,一位衣着考究,手握橫笛的男子居中而立,目光直視樂譜正在專注地吹奏着。聚集在他身前是一個帶有小提琴、大提琴和羽管鍵琴編制的小型樂隊,身後則圍坐着宮廷中的貴族及貴婦們。站在此幅畫前,你彷彿能夠聽到畫中人悠揚的笛聲與室內樂精緻的和諧。不過,若非仔細閱讀展箋註、聆聽講解,你很難聯想到這幅出自德國「素描之王」阿道夫.門采爾(Adolph Menzel)之手,名為《腓特烈大帝在無憂宮的長笛音樂會》的經典名作中所描繪的吹笛人乃是著名的,被譽為「腓特烈大帝」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the Great)。
身為十九世紀德國最富盛名的畫家之一,阿道夫.門采爾於一八三九至一八四二年期間接到為《腓特烈大帝史》繪製插圖的委託,並在創作完成四百幅主題插圖後一舉成名。儘管他並未出生在「腓特烈大帝」的時代,但出於崇敬之情,他希望能夠將這位德國歷史上著名的君主更立體地呈現在畫作中。由此,他還創作了一系列以腓特烈大帝生平重大歷史事件為主題的油畫,就包括這幅完成於一八五○至一八五二年間的《腓特烈大帝在無憂宮的長笛音樂會》。
畫作展現出了一個富麗堂皇,令人眼花繚亂的波茲坦無憂宮。這座由「腓特烈大帝」本人下令,於一七四五至一七四七年興建完成的宮殿坐落在柏林郊外的波茲坦。宮殿的名稱採用的是法語詞組(Sans Souci),本意「無憂無慮」,腓特烈二世顯然希望能夠在他這座夏宮中能夠拋開煩惱,遠離政治軍事和權利紛爭。我曾於二○一二年到過柏林城外的波茲坦並參觀過無憂宮,必須承認,在風景如畫的柏林郊外,居住在這座代表德國北方洛可哥建築風格的宮殿中,確實能夠將一切煩惱暫時拋在腦後無憂無慮地享受生活。也無怪乎它雖是以消暑度假的緣由修建,卻最終成為「腓特烈大帝」最喜愛的居住場所。顯然,阿道夫.門采爾選擇以無憂宮為背景進行創作是有他的深意的。
《腓特烈大帝在無憂宮的長笛音樂會》描繪的是「腓特烈大帝」正在為自己的姐姐,邊疆伯爵夫人威廉明妮接風洗塵進而親自現場演奏的場景。在構圖方面,門采爾將正在全神貫注吹奏橫笛的腓特烈二世居中而置,兩側分別以王公貴族和室內樂隊圍繞着。在璀璨奪目的水晶吊燈和星星點點的燭光映襯下,畫家以一種堪稱舞台背景般的明暗效果烘托出高光下的「腓特烈大帝」,進而烘托出腓特烈二世在君主和軍事家身份之外作為演奏家的瀟灑英姿。由於畫中的事件距離門采爾的創作時間已有近百年之隔,因此我們能夠感受到畫家為了強調作品的藝術表現而通過裝飾和燈光去渲染場景氣氛,卻絕非是一個為了阿諛奉承而刻意美化王權的「奉旨之作」;而是按照畫家自身對「腓特烈大帝」的理解,對裝飾得極盡奢華絢爛的無憂宮中那被閃爍的燭光照耀的溫暖演奏現場的理想化詮釋。
在歐洲十八世紀,隨着古典音樂的飛速普及和發展,熱愛音樂並喜好自己演奏的王侯將相絕不在少數。比如,匈牙利最顯赫的埃斯特哈奇家族(Esterházy)中對藝術貢獻最大,被譽為「偉大的」尼古拉斯一世王子(Prince Nikolaus "the Magnificent")本人就痴迷音樂,不僅斥重金聘請好的樂手組建自己的宮廷樂隊,還任命「交響曲之父」海頓為其宮廷樂長。由於尼古拉斯一世王子酷愛彈奏古低音提琴(Baryton),海頓還專門為他創作了一百二十六部古低音提琴三重奏。二人長達二十八年的主僕關係也使得海頓將職業生涯的黃金期都獻給了埃斯特哈奇家族。無獨有偶,比尼古拉斯一世王子年長兩歲,身處同時代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同樣有着演奏樂器的嗜好,且其「上癮」程度絲毫不遜於前者。
或許「腓特烈大帝」以他軍事家和政治家的身份以及內政改革等成就而被世人銘記,但被人譽為「哲學家國王」,熱愛音樂且擅長吹奏橫笛,又使得他和我們一般泛指的君王有着本質區別。腓特烈二世對演奏橫笛的喜愛,已經到了每周要演奏好幾晚的程度。即便就是個「票友」,這種頻率也應算是職業的了。事實上,「腓特烈大帝」不僅是一位音樂贊助人,更是一位極富天賦的音樂家。僅他自己就譜寫了超過一百首笛子奏鳴曲以及四首交響曲,甚至有傳聞提到他的創作還包括為紀念他自己在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中的霍亨弗里德堡戰役獲勝而譜寫的《霍亨弗里德堡進行曲》。和尼古拉斯一世聘請海頓做宮廷樂長一樣,腓特烈二世麾下也有自己的樂隊和樂手,受聘於他的宮廷樂手包括卡爾.海因里希.格勞恩、約翰.約阿希姆.鄺茲、弗朗茨.本達,以及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兒子(Johann Sebastian Bach)卡爾.飛利浦.艾曼努爾.巴赫(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以下簡稱「小巴赫」)。值得一提的是,小巴赫還在門采爾這幅《腓特烈大帝在無憂宮的長笛音樂會》中出鏡了。正對着「腓特烈大帝」坐在他身前彈奏羽管鍵琴,椅背上帶有紅色圓圈以左側面頰示人的樂手,便是小巴赫。
在巴赫,亨德爾和海頓等人活躍的年代,古典音樂作曲家和演奏家本無顯赫的社會地位,為王公貴族服務是他們唯一的出路。然而與之相對的,如果遇到一位熱愛音樂並喜好自己演奏的王侯將相作為僱主,境遇則會好很多。海頓的福氣便是受到埃斯特哈奇家族的眷顧,雖受僱於人缺乏創作的獨立性但好歹衣食無憂,且尼古拉斯一世王子還斥資贊助他創作交響樂,海頓之所以被後人譽為「交響曲之父」也離不開埃斯特哈奇家族對他的支持。我們總說歷史是驚人的相似,為「腓特烈大帝」服務的小巴赫與海頓的境遇也極其雷同。在「腓特烈大帝」尚未登基還是王子身份之時,剛畢業的小巴赫就已經開始為其效力了。腓特烈二世於一七四○年正式登基,小巴赫也以他彈奏鍵盤樂器的嫻熟技藝順理成章地成為其皇家樂團的成員,直至一七六八年獲准離職前往漢堡任職宮廷樂長,小巴赫也為腓特烈二世服務了近三十年。在他效命於普魯士宮廷期間,柏林城在「腓特烈大帝」的統治下藝術氛圍空前活躍,受益於此,子承父業的小巴赫不僅創作出很多奏鳴曲,羽管鍵琴曲和擊弦古鋼琴曲進而成為優秀的作曲家,其作品還影響了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等人的創作。這份古典音樂發展的相互影響和傳承關係,是否也應該給「腓特烈大帝」的功勞簿上再添上濃厚的一筆呢?
在一九九○年兩德統一之後,德國政府於一九九一年將「腓特烈大帝」的遺體運回無憂宮,按照他本人的遺願在無憂宮外他原已為自己修建好的陵墓下葬。一代君王最終得以在他最愛的夏宮無憂無慮地長眠於地下了。而門采爾所為他創作的《腓特烈大帝在無憂宮的長笛音樂會》,則將這座宮殿中曾屬於腓特烈二世和小巴赫的「君臣合作」永遠記錄在了畫布上,供後世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