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陶塑藝術源遠流長,造型生動,神氣活現,技藝精巧。早於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已有陶塑孕婦像(一九八○年遼寧喀左縣東山咀出土),用作祭壇上祭祖器。
現今不少收藏家皆稱許唐三彩陶俑。毋疑真品價值高,但是坊間絕大多數俱屬近仿贋品。其實,六朝末至隋代,也留傳小量陶塑珍品,使人讚賞;不過坊間已很難遇見,尚幸一些博物館仍藏有那個時代的文物。
像附圖,乃隋代灰陶塑彩繪伎樂女俑,於河南省安陽市張盛墓出土;平均約高十八至十九點五公分;現藏河南省博物館。整套應為八件,附圖為其中三件;分別吹笛、拍鈸和吹觱篥(胡人的木管樂器),均跽坐,頭梳平髻,後腦插梳;可惜經駸駸歲月,彩釉剝蝕較甚。另五件分別為彈箜篌(懷抱樂器,以手撥弦)、吹排簫和二女彈琵琶(另一件已崩缺,樂器不存)。大家可窺見那時習用的古樂器。
隋代陶塑藝術,可說上承漢代與魏、晉南北朝。動物俑由單純趨向細緻活潑;而人物俑更具新風格,女俑大多穿着窄袖長裙,裙腰高齊胸口,軀體較修長苗條,面相秀美優雅。男俑與武士俑皆雄赳赳,比例合度,技法圓熟;奠定後來唐三彩陶塑的基礎。它們大多屬明器(陪葬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