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各國講仁義誠信締共贏

時間:2017-03-14 03:16:05來源:大公網

  往昔,中學中文教科書有「孟子見梁惠王」這一篇。內容是這樣的:「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梁惠王見孟子遠道而來,便問他:「你有什麼對梁國有利的建議呢?」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用今天的話說,梁惠王主張現實主義,以國家的利益為先。孟子則主張理想主義,講國與國之間的合作、結盟,而不單是一國的利益。要合作、結盟,當然要講「仁義」、誠信,如何令兩國雙贏。

  出兵掠奪資源 不斷重複

  孟子不是沒有道理的。他繼續說,若然事事都以利益為先,國家便危險了:「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乘是馬車。有萬輛馬車的國,會給有千輛馬車的諸侯推翻。千輛馬車的國,會給有百輛馬車的諸侯推翻。利益為先,沒有國家會絕對安全。合作、結盟才會安全。

  可惜,孟子的主張沒有實現。孟子警告的事,這幾千年來卻不斷發生,不是發生在國家內部,就是發生在國家與國家之間。萬乘之國,要擴張其勢力,掠奪更多資源,就發動戰爭,消滅千乘之國。千乘之國,就消滅百乘之國。漢朝打不過匈奴時,就和匈奴友好。一旦強大了,就揮軍消滅匈奴。蒙古人國力強盛,便出兵消滅宋朝。

  19世紀,西方列強國力強大時,就侵略滿清,掠取殖民地和勢力範圍。

  西方幾千年的歷史也如是:大魚食小魚,強國征服弱國。工業革命開始,西方列強更憑船堅炮利,征服亞洲、非洲各弱國,割據殖民地,掠取其天然資源,奴役其人民,侵吞其市場,鎮壓其獨立自主。

  英國建立大英帝國,殖民地遍亞非,成為當時的超級大國。美國輸入黑奴,將中、南美洲當是自家後園,因而崛起。

  1789年,法國發生大革命,鼓吹自由、平等、獨立。拿破侖打着革命的旗號,發動戰爭,表面上是幫助其他民族爭取獨立,實則建立他的帝國。於是,其他歐洲大國:奧匈帝國、英國、俄羅斯等聯合起來,打敗拿破侖,提出「勢力均衡」理論:實質就是各大國瓜分地盤,保障己國的利益。國家行為,始終利益為先,理想只是幌子。一旦發生利益衝突,最終還是要用戰爭解決,導致20世紀發生兩次世界大戰。

  不少地區目前仍動盪不安

  雖然現今國與國之間仍是實力政治,但二戰後,國際關係起了巨大的變化。大國不能再像往時那樣,單憑軍力強大,就可以橫行無忌,予取予攜。1960年代,美國出兵越南,以大欺小,給越南共產黨的游擊戰擊敗。半個世紀以來,美國想推翻古巴的卡斯特羅政權,出兵也好,制裁也好,都無功而退,至今仍無法推翻古巴的社會主義政權。

  大國隨便動武,有時還會產生事前意想不到的壞後果。美國出兵推翻伊拉克薩達姆政權,伊拉克並未從此變得穩定、和平、繁榮,反而令該地區動盪不安,間接促使恐怖主義和伊斯蘭國興起,歐美國家自食其果。現實主義,再也不是無往而不利矣!

撰文:博文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