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外國人在英國購買的第二個物業及賣樓均需要交稅,當地樓市炒風有所收斂\資料圖片
【大公報訊】香港人深切體會「上車」難,香港人熟悉的英國倫敦、加拿大溫哥華、澳洲悉尼等大城市,置業難度不下於香港。過去數年熱錢充斥、環球超級低息,這些大城市樓價炒瘋,當地居民收入與負擔能力嚴重脫節,各地政府被迫推出措施限制炒賣房屋。
溫哥華加稅「降溫」奏效
倫敦方面,英國政府宣布由2015年4月1日起,外國人在英國購買的第二個物業,若價值超過4萬英鎊,投資者需付額外3%印花稅。海外買家把英國物業出售,當地政府會在所得收益中收取資產增值稅(Capital Gain Tax),首1.11萬英鎊免稅,3.18萬英鎊以下收取18%,3.18萬英鎊以上則收取28%。隨着英國政府調升印花稅,樓市炒風有所收斂,加上2016年英國公投脫歐,投資者對投資英國物業熱情有所冷卻。
加拿大溫哥華樓價是全球數一數二之高,為遏止熱熾炒風,溫哥華所屬卑詩省政府,在2016年8月推出辣招,要求在溫哥華買樓的外國人,必須額外支付15%轉讓稅,此招一出,溫哥華樓市炒賣即時受到衝擊,物業銷量持續下滑。據溫哥華地產局二月公布數據顯示,當地一月住宅物業銷量按年下跌近四成,獨立屋跌幅最為顯著,而一月份住宅成交約1500宗,較過去十年同期平均成交量低一成。
悉尼審批嚴 違規即強售
澳洲悉尼近年成為外國炒樓者天堂,當局於2015年12月推出措施,規定外國人在當地買樓,必須獲得外資投資審核局批准,並且只可以買新樓,不可以買二手樓;倘若發現違規,必須強制出售有關物業。
澳洲大城市今年一月樓價升幅僅約0.6%,成交量顯著縮減;當地的地產界人士預計,隨着加息和外國投資者減少,澳洲地產市場預料會放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