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毛維(前)帶領舞者練習英歌舞\香港藝術節供圖
【大公報訊】記者湯艾加報道:愛,是一種堅持,也是一種傳承。在意大利著名編舞阿歷山度.沙朗尼的作品《明天你還愛我嗎?》(下稱《明天》)中,可以感受到他對於舞蹈的「愛」。
今年香港藝術節的當代舞蹈平台系列舞蹈——《明天你還愛我嗎?》香港篇,將延續去年《FOLK-S——明天你還愛我嗎?》在藝術節舞台上創造的精彩,為香港觀眾帶來一場中西民族舞蹈融合、傳統舞與現代舞碰撞的舞蹈演出。
融合傳統 現代演繹
整部舞蹈將中歐地區的民間舞蹈擊鞋舞(SCHUHPLATTLER)與潮汕地區的民間舞蹈英歌舞進行融合,以現代舞的方式演繹。舞者隨着節奏的變化,在步伐、動作的交替變換中,重複與循環中呈現舞蹈的精神,也將保護維繫傳統的觀念傳達予觀眾。
不同於常見的舞蹈演出,《明天》的舞者隊伍,除了五位專業舞者外,還有十位中學生參與其中,這些學生大多過去未接觸過舞蹈。沙朗尼在去年合作的學生中選出十人參與演出。他說:「我讚嘆於這些學生對待演出極度認真的態度,因為這兩種舞蹈的動作複雜,但他們都能完美地完成,這是超乎我想像的,我非常滿意他們的演出。」
沙朗尼對於民族舞的另一種解讀是:「這些學生們的演出非常棒,但即使這些舞蹈是基於現代舞理念的基礎上進行編排,主體仍是民族舞,是來自於民間的舞蹈。演繹民間舞蹈並不要求十分高超的舞蹈技巧,民間舞蹈有一個共性是步伐與節奏非常清晰,因為民間舞蹈是一種適合於所有人的舞蹈。」在他看來,這個舞蹈傳遞意義不在於名氣、不在於專門為了迎合觀眾而去創作一個演出,而是在於團隊的合作、人們之間的相互尊重,以及在不斷地重複循環中呈現堅持的態度。
對於為何選擇這兩種舞蹈,編舞毛維解釋,因為擊鞋舞與英歌舞的節奏相似。在同一節奏下展現中、西兩種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舞蹈,更容易讓觀眾體會《明天》傳遞的,有關於傳統文化傳承的意義。
《明天》舞蹈團隊包括編舞:阿歷山度.沙朗尼、毛維,專業舞者:呂沅蔚、毛維、白濰銘、潘振濠、肖呈泳,以及十位分別來自鳳溪廖萬石堂中學、粉嶺禮賢會中學及風采中學的學生。演出將於十一日及十二日於香港文化中心劇場演出,尚餘少量門票。門票於城市售票網發售:www.urbtix.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