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金庸館展出《射鵰英雄傳》小說人物的屏風
最近接連看了兩個展覽,勾起許多回憶。第一個是香港文化博物館新設的金庸館,介紹武俠小說家金庸、報人查良鏞的一生。許多看過他小說的人相信都有同感,一看就會廢寢忘餐地追下去。沒有讀過其文字的人,對書中人物亦應十分熟悉,因為金庸的十五部作品大部分曾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深入民心。演過小說主角的演藝員,有不少至今仍屹立於影視壇。我對金庸的認識不限於文字,也曾與他有長時間的接觸。當時他是明報老闆,我是僱員;他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成員,我是採訪政治新聞的記者。閱讀他的小說之餘,亦看他的社論,兩種文字風格迥異,但從中可見他心思細密。
今天的年輕人對歷史缺乏興趣,可能他們沒有看過金庸小說。儘管小說有不少人物和情節是虛構,但時代背景還是忠於史書。我從《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得知王重陽於金代創立全真教,今天它已是中國包括香港的主要道派。《倚天屠龍記》提及的明教亦教人好奇,有人以為是虛構,或誤會是祆教(拜火教),其實它原名摩尼教,唐代由波斯傳入中國,但教徒並非如小說所講般懂得武功。
讀金庸小說也可認識中國的名山大川和歷史名城,讓人神遊神州大地,踏足域外國家。這促使我在八十年代付諸實行,走遍大江南北,印證書中所說景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