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陳能濟「歲月流金」

時間:2017-03-06 03:15:45來源:大公網

  圖:「歲月流金——陳能濟作品」音樂會上,作曲家陳能濟上台謝幕竹韻小集供圖。

  今年竹韻小集的絲竹室內樂節開幕節目(二月九日,新春十三),是安排在香港文化中心只有三數百座位的劇場,以 「歲月流金」為名,演出陳能濟作品的專場音樂會。

  音樂會以竹韻小集約二十人的組合作為演出骨架,八首樂曲除了其中的絲竹四重奏《消逝的瞬間》,和絲竹九重奏《陽關三疊主題變奏》,其餘六首都由何文川放下指揮棒領導演出,這六首作品都有不同形式,篇幅最長的兩首(約十分鐘),都是單樂章協奏曲形式的作品,包括黃翎欣擔任琵琶獨奏的《靜夜琵琶吟》,和郭嘉瑩擔任揚琴獨奏的《尋蹤》;前曲樂隊配器相對簡單,六把胡琴,加上揚琴、簫、大提琴及敲擊,風格清淡;後曲再加上笛子,低音提琴,笙等共十六人,風格多變,優美的江南韻味旋律,發展到節奏強烈鮮明的,帶有新疆風味的西北舞蹈風格,具有激情的高潮,這種多風格的轉變,聽來很自然。

  三首合奏曲,亦各有特點,開場的《宮.商.徵》,以二十人組合的小樂隊演奏,以Do、Re、Sol三個音來發展,可說是一首 「純音樂」,在音色、節奏上玩變化,聽來很是悅耳動聽;但接着演奏的《逍遙遊》,樂隊編制相若(減為十七人),但在笛子及敲擊的引子後,各樂器以輕快的音調回應,便帶出一幅描繪台灣風景與民風面貌,帶有戲劇性變化的音樂。另一首合奏曲《掠影拾遺》,樂隊編制只有胡琴、管、揚琴、大提琴、低音提琴與打擊樂共十人,這卻是以音樂來重拾香港當年漁村的懷舊畫面。

  至於兩首小合奏,同樣很有對比性,絲竹四重奏的《消逝的瞬間》,中段奏得輕巧優美,結束時帶點無奈的悠然而逝,更有點題之妙。絲竹九重奏《陽關三疊主題變奏》,則以古曲《陽關三疊》的音調來變化發揮,營造出一個帶點感傷的送別的畫面。

  用作壓軸,亦可說是點題的作品《歲月流金》,採用的是五架頭與樂隊的形式來演出,將傳統粵樂五架頭結合十七人組合的樂隊來演出,年來五架頭融入樂隊來發揮的做法已非新鮮事物,在這首六分鐘左右的樂曲中,五架頭自由加花發揮的效果未見突出(這似乎已是此種形式常見的 「問題」)。

  陳能濟可以說是全方位的作曲家,在大型交響化的中樂作品、西方管弦樂團與大合唱音樂,甚至音樂劇、舞劇、歌劇上都有不少成功的作品,如音樂劇《城寨風情》、神話歌劇《瑤姬傳奇》,粵劇舞樂《九天玄女》,更寫下香港藝壇的新紀錄,這場 「歲月流金」音樂會,正好展示他較被人忽略的 「小型作品」,這八首作品的創作年代,由最早的一九八八年至二○一五年,橫跨幾近三十年,和他的大型作品很不一樣的是,樂曲的內容大多是作曲家內心感情的流露宣示,細膩且內在;就此點而論,竹韻小集的新一代樂手,在技巧上、演奏的投入上,都見出用了不少心機,但仍有空間要提升的便是如何去掌握表達曲中複雜的情感韻味,尤其是壓軸寫於二○一五年的《歲月流金》,幾乎便是作曲家對過往人生的感念與回憶,堪稱韻味獨特。或許,如果能夠細讀陳能濟在場刊內所寫,長達六頁紙的《我的音樂夢》,當有助於演奏和欣賞他這首作品,甚至這場音樂會各首樂曲的內在情懷。其實陳能濟這篇音樂的 「自白」,更反映了近現代內地作曲家的經歷,陳能濟正是在這個大時代中能夠堅持追求自己的音樂夢想並結出果實的一位。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