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近日在CCTV-1和CCTV-3聯合播出。《朗讀者》是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節目播出後備受好評,不少網友表示:「在娛樂至死的各類綜藝節目中,這是又一股清流!」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在節目首播後的第一時間於微博發文點評:「滿電視都是明星玩遊戲,央視《朗讀者》卻別具一格,『慢下來』用朗讀做電視,真是稀缺而有價值的電視文化。」
從《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到《朗讀者》,新年伊始,文化類節目越來越受矚目,越來越火爆熒屏,似乎標誌着文化綜藝的春天就要來了。但是,近日央視着名主持人董卿表示,「我不認為《朗讀者》獲得關注標誌着文化節目就開始大火,但是起碼它是個風向標。」是的,進入新時期以來,文化生態越來越多種多樣,由於工作生活的「亞力山大」,觀眾不僅需要哈哈爆笑來解壓,更需要悠久的文化來滋養。而像《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有營養的節目,顯然更受追捧。據稱,《朗讀者》在微博榜單連續兩小時位列總榜第一,首播後豆瓣評分高達9.3分。
近年來,各類綜藝節目看似「百花齊放」,從音樂真人騷到明星玩遊戲,看似熱熱鬧鬧,實際上同質化嚴重,沒有多少藝術含量,也沒有多少文化含量,備受觀眾詬病。電視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豈能沒有文化含量!電視輸出的任何節目都應該是文化產品,至少是三觀正確的節目,而像《奔跑吧》系列就是一個字「玩」,《中國式相親》更有三觀不正確的嫌疑。主持多檔文化類節目的董卿說:「文化類節目真的不好做,它需要更精心的設計。」想要把觀眾留住,關鍵在於引起觀眾的共鳴。《朗讀者》就是想通過情感上的一種共鳴,喚起大家對文學的一種認知和最溫柔的一種記憶。
《朗讀者》定位為文化情感類節目,每期節目將根據一個主題,回顧古今詩詞、文學經典、電影橋段,通過人們飽含深情的朗讀,以舞台視覺語言輔助呈現,讓觀眾恰如其分地感受文學的力量,引發共鳴,感受文學之美、聲音之美和情感之美。
近年來這類節目極為稀缺,這就是《朗讀者》口碑爆棚的原因。事實上,人們不是不稀罕文學,而是沒有引起共鳴的文化節目,《朗讀者》就是一個窗口,就是一個突破口,將文字和個人的情感緊密結合,朗讀者的情感故事和朗讀內容在情感串聯上完成統一,帶給觀眾一場關於文學與情感的「碰撞」盛宴。
近年來,隨着各類綜藝節目的繁榮而氾濫,文化類節目也日漸崛起,從之前的《漢字英雄》、《中華好詩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到近期的《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文化類節目越來越受到歡迎。也許說文化類節目正在崛起還為時尚早,但說價值正在逐漸回歸是恰如其分的。
正如董卿所言,《朗讀者》「起碼是個風向標」,電視文化類節目已經漸漸顯出崛起的跡象,特別是近期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撥動了億萬觀眾心中那根文化之弦聖潔之弦。電視節目沒有文化太可怕了,電視文化不傳播文化太可怕了,電視必須傳播文化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