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位於窩仔山的深水埗崇真堂,設計新穎
深水埗有座小山名叫「窩仔山」,山腳有兩間教堂,一間是基督教香港崇真會深水埗堂,一間是天主教的聖方濟各堂。不知從何時開始,窩仔山又被稱為「主教山」,予人濃厚的宗教色彩。其中崇真會深水埗堂已成立一百二十年,見證深水埗由農村變成稠密社區。
崇真會以客家族群為傳教對象,十九世紀末的傳教士看見大角咀和深水埗一帶有不少客家人務農為業,子女沒有機會讀書,因此一八九七年在福州街(今通州街)設立九龍第一間客語教堂。翌年英國租借新界,在深水埗進行多次填海,海岸線由南昌街伸展至欽州街,繼而再到荔枝角,出現大量房屋,大批市民遷入。原有的崇真堂不足使用,教會提出與政府換地,一九三一年底在黃竹街建成新堂,樓下設立崇真學校。
二戰後人口激增,教育需求殷切。一九五○年崇真會深水埗堂借用窩仔山的巴色樓開辦崇真書院,翌年獲巴色會以低廉價錢轉讓巴色樓,幾年後將黃竹街的崇真學校遷入該址。
巴色樓日久失修,一九八二年部分屋頂塌下,幸未傷人。教會決定把它拆卸,建立新堂,同時將黃竹街的舊堂拆卸重建為住宅大廈,將部分單位出售作為建堂費用。窩仔山的新堂於一九八九年建成,由於位處山丘上,現被高樓大廈遮擋,許多人都未察覺這間擁有悠久歷史的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