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今年的春天盛事馬拉松已經曲終人散,現在靜心細想,反而令我感觸良多。
從青年到中年,我都是文藝人士,運動並不是我的強項。不過,年輕時我也曾經跟隨一些工作同事,每天下班後從中環半山的布力徑起跑,一直跑至跑馬地,然後折返原地。全程不需一個小時,跑步後大夥兒(都是男性)再去酒吧的「歡樂時光」,喝杯便宜啤酒,盡興後才各自歸家,翌日又再上班。那大約已是三十年前的事了。
此後,我沒再與跑步沾上任何關係,更莫論馬拉松長跑。直到香港興起這項運動,每年單是互聯網報名都水泄不通,賽跑當日更是萬人空巷,於是又令我萌起跑步的念頭。然而,我已人到中年,平常欠缺運動,要參加賽跑談何容易?
該項運動附設一項十公里賽事,所吸引的參加者更甚於馬拉松比賽,我本來立下志向,希望有生之年能夠起碼參加十公里跑步。其後我的兒子出世了,雖然我已從事一些沒有以前那麼忙碌的工作,但所謂「人閒心不閒」,故此即使我也有到運動場作緩步跑,但仍未達到十公里的目標。今年的馬拉松比賽,有一位五十多歲的跑手身故了,年齡與我相若。我在想:噢,如果是我,也許我也難逃一劫!
人生就像馬拉松。我們平常都要好好練習和預備,以最佳狀態來迎接任何挑戰。可是,有些事情確實會是意料之外,無可避免,無從逃避。最終結果不一定能如人願,甚至是悲劇收場。這時候,只有說句,人生就是如此,不必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