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全港首個以武俠小說作家為主題的常設展覽館「金庸館」開幕 政府新聞處供圖
【大公報訊】記者劉毅、周怡、陳惠芳報道:一九五五年,查良鏞開始以筆名「金庸」在《大公報》旗下《新晚報》連載首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其後十多年間,金庸共創作了十五部武俠小說,讀者遍及全球,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武俠小說作家之一。全港首個以武俠小說作家為主題的常設展覽館「金庸館」,昨日於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開幕禮。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二十周年的慶祝活動之一,此次最新開設的展館,今日起向公眾開放。
金庸:成就香港所賜
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梁振英與夫人梁唐青儀,查良鏞兒子查傳倜、查良鏞女婿吳維昌、查良鏞女兒吳查傳訥,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博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黃遠輝,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李美嫦,香港文化博物館總館長盧秀麗,查良鏞論文指導老師麥大維等出席開幕禮。
開幕禮舉行前,現場播放了一段短片,介紹受到全球華文讀者熱愛的金庸小說,如何從報章到大銀幕,走入各家各戶。金庸認為,自己的成就是香港賜給他的,香港就是他第二個故鄉,他感謝曾德成(前任民政事務局局長)推動「金庸館」創辦,能夠在香港成立金庸武俠文學的常設展覽,為香港作出貢獻,令他感到非常榮幸。
「曾有評論家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小說。」劉江華致辭時表示,能夠見證「金庸館」開幕,很幸運也很興奮。「我想藉此機會,感謝金庸為我們創作的武俠世界,陪伴我們幾代人的成長。」劉江華特別提到,金庸對香港社會和文化發展有非凡貢獻。
「金庸館」通過三百件展品,包括金庸一九六八年的《笑傲江湖》報章連載版手稿,由金庸借出的書籍、棋盤和眼鏡等展品,其中二百件由查家借出,餘下一百件由研究金庸的學者借出和博物館從民間徵集所得。其餘展品包括金庸小說合訂本、周邊文創品和電視劇特刊等,力求還原一代武俠小說大家金庸完整創作歷程,以及其取得的創作成就。觀眾更可參與展場內多媒體互動,重溫金庸武俠小說、電影、電視劇和主題曲選段,並「化身」為郭靖、令狐沖,使出武林高手的看家絕活。
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歷史)林國輝表示:「由於『金庸館』是常設展館,日後會按不同金庸主題進行布展,今次為展館開幕展,博物館以最令人們感興趣的小說創作歷程及其個人生活經歷作為主線,未來希望有更多金庸愛好者能將他們的藏品捐贈或借出,繼續豐富展館內容。」
查良鏞於一九二四年生於浙江海寧,自幼喜歡閱讀,少年時代尤愛《三國演義》、《資治通鑒》和法國作家大仲馬的小說《三個火槍手》。今次現場展出兩件證明金庸熱愛讀書的展品,一本由金庸提供展品《資治通鑒》,書頁上清晰可見金庸親筆書寫眉批;另外一件為《明報月刊》總編輯潘耀明提供金庸《讀書心得》手稿。
常設展覽 多元互動
林國輝介紹:「在整個徵集過程當中,最困難的莫過於收集金庸於上世紀六十、七十年代於報章連載版手稿。」是次一份一九五六年六月二十一日《新晚報》連載《書劍恩仇錄》報章引起人們關注。林國輝還道:「開幕首展展品當中,最值得看的展品則為金庸修訂版手稿,因為研究金庸的觀眾可從中窺到金庸創作時的所思所想,譬如展出金庸二○○○年《書劍恩仇錄》新修版修訂手稿,當中修訂部分為金庸刪除陳家洛和張召重對打時,余魚同以笛聲相和的情節。」
為配合「金庸館」開幕,香港文化博物館由即日起,至本月二十七日在一樓聚賢廳舉行「繪畫.金庸」專題展覽,展出金庸小說插圖原稿及不同畫家筆下的金庸武俠世界。策展人李志清言:「從金庸小說衍生出的創作類型,有電影、電視劇、動畫、漫畫、電玩遊戲,乃至水墨畫等,而屬於繪畫範疇的有三大類:小說的封面、插畫,漫畫、水墨畫。」李志清介紹他於二○○○年創作水墨畫《射鵰英雄傳.太湖泛舟》時道:「相比較其他兩種繪畫類型,水墨畫可以加入畫家主觀感受和創作理念,例如董培新主要以描寫小說情境為主,畫面充滿鏡頭感,我則較多選取小說中的抽象部分,再加以感性創作。」
「金庸館」開幕引起廣泛關注,作為金庸迷的香港導演徐小明昨日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武.俠與電影藝術」講座,他認為「金庸館」成立意義重大,可將武術文學傳承下去。他還說:「金庸不只寫小說精彩,更充滿愛國情懷,他在各地大學均獲最高榮譽,足見其崇高地位。目前而言,金庸的作品是後無來者。即使時下有作者文采好,惟有金庸的愛國胸襟及民族情懷,才能成就如金庸般的一代宗師。」
演員呂良偉表示,自己也是金庸迷,金庸的小說帶給大家很多歡樂和知識,這是最好不過的事。
更多詳情可瀏覽網站http://hk.heritage.museum,或致電二一八○八一八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