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羅晶(右)與古箏藝術團成員 受訪者供圖
【大公報訊】記者張濬東報道:無論是中樂抑或西樂,常見到以各種樂器組合的重奏表演。但說到古箏重奏,你會聯想到怎樣的畫面呢?通常以獨奏樂器示人的古箏,近年愈來愈多地以重奏形式走近觀眾。在香港就有不少箏樂團,其中羅晶古箏藝術團(以下簡稱「箏團」)已成立十四年。箏團創辦人、古箏演奏家羅晶日前接受記者採訪,細述箏團成長史。
形式豐富 走近觀眾
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海音樂學院成立了第一個箏樂團。「當時正式的古箏重奏樂團在全國還是很少的,我很有幸在『上音』讀書期間就加入到我導師創立的這個箏團。」回憶起與箏團的淵源,羅晶說道。直到多年後來到香港,羅晶終於開始建立自己的箏團。最初,羅晶與三五知音組成了一支古箏四重奏,很快就有其他志同道合者加入,包括羅晶在幾所大學裏的學生,樂隊的表演形式亦隨之豐富起來。二○○三年,羅晶古箏藝術團正式在香港成立。
羅晶在發展箏團規模的同時,一直嘗試各種方法普及古箏藝術。在二○一五年舉辦的音樂會「寒山.冷月.卧長弦」上,箏團結合崑曲、洞簫、詩詞書畫呈獻了一場視聽覺盛宴。羅晶說:「很多時候觀眾只覺得箏曲好聽,但並不一定知道這曲子在講什麼。音樂比文字抽象,但是也因此給聽者帶來更多想像空間。詩詞有一種導賞的作用,旁白透過解說先給觀眾一個畫面,而畫面中的具體內容、音樂所要表達的氣質和精神,就靠聽的人自己想像了。」羅晶希望透過生動豐富的表演形式拉近觀眾與箏樂的距離,吸引不同層面的觀眾,而不只局限於古箏彈奏者。
目前的箏團除了現職古箏導師,更有來自香港演藝學院、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教育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的在校學生與畢業生。據羅晶介紹,香港每年都有相當數量的學生報考古箏專業,比例甚至超過內地院校。但是很多學生在畢業後漸漸失去目標,尤其在從事教學工作後更疏於練習。她甚感惋惜地說:「原本都是很好的演奏人才,但是天天教孩子,很容易產生優越感並滿足於此,時間久了,最原本的業務(演奏)也荒廢了。我並不是反對教琴,而是希望他們都能保持演奏的狀態。」箏團不僅匯集了眾多古箏人才,亦延續了他們的演藝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