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前時尚專欄作者、戲劇家、小說家威爾森(Cintra Wilson)對「品位」(style)推崇備至,將其稱為「了解自我及與世和諧共存的秘密武器」、「個人和外界的視覺界面」、「速記版微型自傳」,甚至「隨身可攜式風水」。作為時裝界內行,她口中的品位指衣着打扮。她認為着裝可以改變我們的想法、心情甚至境遇,甚至理直氣壯地鼓吹「時尚宿命論」(fashion determinism):即「着裝改變人生」。
不過,威爾森本人家庭出身一般,起初為《紐約時報》寫時尚專欄時囊中羞澀,也缺乏相關知識與培訓,靠敏銳的直覺與反覆練習才確立了自己的獨特品位。所以,她對「高雅時尚」(high fashion)不以為然,認為「品位沒有絕對規則。它是我們幻想的自我、我們生活的現實以及別人對我們印象的碰撞點」。怎樣才能穿出自己的風格?她說,我們應該先問自己以下問題:「你的着裝在說什麼?它引導你往何處走?你這麼穿是為了成為怎樣的人?你有屬於自己的時尚部落,還是需要參加別的部落?」
因為堅信衣櫥揭示了人們的政見,「性趣」,階級,教育,希望和夢想,她花三年時間走遍美國各大經濟文化地區:「棉花帶」,「鐵銹帶」,「《聖經》帶」,「陽光帶」,「冰霜帶」,「玉米帶」,「槍械帶」等,對各地時尚背後的文化作了人類學式的研究報道。她的新著《恐懼和衣服》(Fear and Clothing)報告了這個「時尚之旅」的采風成果。
她聲稱,美國分別被人類三大欲念催動的地方—首都華盛頓(求權)、紐約(逐利)、洛杉磯(追名)─各有自己的着裝風格。在華盛頓,要顯得位高權重,男女職業裝都力求保守、單調:因為情報代表權力,讓別人無法從着裝獲取任何個人資訊才是王道。摩門教盛行、居民信仰和生活方式傳統的鹽湖城,三十歲以下的男女愛穿淺色。邁阿密的時髦女孩着裝暴露,被她誤認為從事「特殊職業」者。在南方,男性需要穿拉爾夫勞倫之類代表世家富豪的品牌才有希望找到女朋友,北方都市男性的時髦服裝會讓他們被當地人誤以為是同性戀者。
紐約人似乎和那裏隨處可見的丹麥後裔造的房子一樣,高、瘦、肩並肩擠在一起。而在農業州愛荷華,她注意到這裏人的體型如同中西部廣袤的田野,舒展自由,平鋪開去。儘管她對某些地區的着裝風格不留情面地加以批評,但對愛荷華人的真實、友善很欣賞。作者說,在這裏多的是結婚超過四十年的恩愛夫妻,懂得靠天吃飯不易因而善待他人的農民。他們每天辛苦勞作,種糧養豬,着裝風格帶有一種特殊「光澤」,就像穿便裝隱身民間的 「超人」。
威爾森此書與其說是發掘流行時尚的奧義,不如說是提供文化批評。她通過着裝對美國各地民眾的性格加以分析,儘管有時流於片面,有時又失之刻薄,但顯示了她作為紐約文化人的獨特幽默感。對美國時尚文化感興趣、對尖酸話容忍度較高者可以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