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國一所知名文理大學任教多年。最近大學董事會來校開會,應邀與他們共進晚餐,有幸結識了幾位校友。
校董不全是校友。多年前有位校友拉「股神」巴菲特加入董事會,但他指點了幾招投資秘訣就撤了。目前董事會中校友佔多數。他們出身、經歷、事業不同,從教、從醫、經商、當官、搞慈善的都有,但都是人生精彩紛呈的「成功人士」。
校董的「餐桌故事」有幾大特點。一是渲染懷舊,回憶當年的老師、同學,突出恩師的點播。二是強調忠誠。如,某校董三年級時普林斯頓來招攬,他轉學一年後又回到母校。三是強調母校對工作、生活的意義。有人在此結識未來伴侶,兩人牽手四十年。有人認定母校為日後深造、事業發達奠定基礎。總之,都是正能量故事。
能當校董,顯然是校友中的佼佼者與熱心者,對母校痴情不改不足為奇。他們在官方場合表現得體,對在校教授熱情有禮,也理所應當。但我覺得更有趣的一點是美國文理大學的校友似乎格外忠於母校。
有英國作家開玩笑:一起上過女校就像共同經歷過自然災害,彼此間產生了剪不斷的牽絆。這話形容我校畢業生也不錯。正因為「小而精」的教育理念,教授關照,資源豐富,機會眾多,美國頂尖文理大學才能培養出那麼多知恩報恩的忠實校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