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3.芭蕾》展示前衛藝術美學/劉玉華

時間:2017-02-21 03:15:55來源:大公網

  圖:藝術總監李斯卡(左)與芭蕾督導史葛合照/劉玉華攝

  剛過去的星期天上午巴伐利亞國家芭蕾舞團二團的藝術總監伊凡.李斯卡(Ivan Liska)親自主持了德國現代藝術家構思的傳世名作《3.芭蕾》舞蹈體驗班。十多位參加舞蹈班的學員、數十旁觀課堂的人士,再加上二團的數名舞者;還有負責復排這個舞蹈的另一位芭蕾督導科琳.史葛(Colleen Scott)準時在文化中心的排練室內聚集。

  李斯卡教授舞蹈體驗班

  「顧名思義,《3.芭蕾》(The Triadic Ballet)就是以『三』為創作構思。全舞以黃、粉紅及黑三種顏色為背景基調;共有三個段落;台上出現跟線條、圓形及三角形(line, circle and triangle)三種形狀的相關姿態動律與服裝設計。此外,總是有三位舞蹈員現身表演。」李斯卡帶領眾學員做完數分鐘簡單的暖身運動後,示意他們圍攏過來坐在地上。他拿出有關前衛舞蹈劇場先驅奧斯卡.史萊莫(Oskar Schlemmer 1888-1943)編排構思的《3.芭蕾》劇照造型和其他相關的背景歷史圖片,開宗明義地給大家闡述這齣被譽為別具代表性的二十世紀包浩斯(Bauhaus)經典作品。

  他接着解釋道:「《3.芭蕾》:一九二二年在史圖加首演,當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百業待興,人人都企盼改變。藝術家們竭力尋找嶄新的表達方式。古典芭蕾被視為已萎靡不振,走向窮途末路。振興舞蹈衰落的過程中,出現了戴亞格烈夫的俄羅斯芭蕾舞團(Diaghilev's Ballets Russes 1909-1929)、美國瑪莎.葛蘭姆現代舞團(Martha Graham Dance Company)……等革新的轉變。那時候,整個的創作氣氛就是追尋自由。

  史萊莫塑幾何圖形人物

  「集畫家、雕塑家、設計師及編舞家於一身的奧斯卡.史萊莫曾在着名的包浩斯藝術學校任教,他認為只管追逐創作自由,忽略了形式(too much freedom, no form)。於是,他借鑑立體主義畫家的做法,在劇場裏塑造純粹模擬幾何圖形的人物。舞者演員穿上同樣是源自不同圖形的特別設計服飾演出。有時候,史萊莫把多條長棍子黏貼在舞蹈演員手腳的關節上,旨在強調他們移動軀體時在空間裏展示出格外延長的線條。

  「他也探索障礙物的概念(The idea of obstruction)和兩度空間移動的動作姿態(2-dimensional movement)應用在劇場演出的可行性。」說罷,李斯卡指示學員站起來,試試把兩腳一併穿進自己長褲子的其中一條褲管裏,然後跟他一起舞動。大家下半身被緊綁的褲管束縛,只能笨拙地前後左右移動,顯得有點滑稽。

  之後,大夥兒脫下長褲,隨着李斯卡做兩度空間的動作。李斯卡吩咐大家想像自己是件玩具,手腳只能上下左右機械式地在空間裏伸展屈曲。

  李斯卡邊示範邊補充說:「史萊莫更從木偶戲及其他國家的劇場表演藝術獲取靈感,例如日本能劇,他讓舞蹈演員表演時戴上面具,因他相信面具遮掩了舞蹈演員的真面目,促使表演者更能投入到人物的特質裏;觀眾的焦點也因此可以更能專注地觀看人物的動態,而非審視表演者的容貌。

  「總而言之,史萊莫要展示和探索『人類本質精髓為何物』的命題,(What is the essence of human beings?)他嚮往簡單(Simplicity)的動作,圓形和線條演變出簡單的姿態正是《3.芭蕾》的鮮明動律特點。」

  圓形舞裙重達十公斤

  這齣舞作一九七七年由傑哈德.博納爾(Gerhard Bohner)改編,今回二團訪港公演的正是改編後的版本。課堂結束前,兩位二團年輕舞者更即場給大家表演了其中的「白色雙人舞」選段。據李斯卡介紹,正式演出時,男舞者的服裝很奇特,渾身綁上無數粗厚恍如人體健碩肌肉的塊狀物體跟女舞者共舞。奧斯卡.史萊莫尤其喜歡強調特別發達的肌肉,《3.芭蕾》裏出現的有些人物均擁有大塊大塊的肌肉形狀服飾,他們的頭部則以圓形掩蔽起來。

  據在場的科琳.史葛透露,此舞的演出服裝用料、體積和重量非比尋常,譬如說其中一位女舞者的圓形舞裙,不僅直徑闊得驚人,更重達十公斤呢!舞者需要由他人協助才能把它「穿上」,演出時並且得特別注意調節自己的重心,方可順利完成表演。

  編者按:巴伐利亞國家芭蕾舞團二團二月二十一及二十二日晚在香港演藝學院公演「芭蕾精選」,節目包括《輝煌的快板》、《三首前奏曲》、《3.芭蕾》及《封閉花園》。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