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界在上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曾經出現一個新浪潮,當時一批新銳導演,拍攝了一系列風格和題材突出的作品。當中最著名而為觀眾津津樂道的例如許鞍華、譚家明等,其作品一直深受影評人推崇,但在市場上的票房卻不一定熱賣。若數商業與藝術同樣並重的導演,首推徐克莫屬。
早在一九七九年,徐克拍攝的《蝶變》,便為當時的武俠電影注入新元素,而其《第一類型危險》,亦為年輕人與社會之間賦予了新的關注點。徐克後來拍攝的《蜀山》,便為電影特技與奇情武俠,將港產電影推上一個高峰。
作為香港以至國際上的著名導演,徐克的成就早被公認和肯定。然而,徐克作品的特色何在?其實近期的《西遊伏妖篇》亦可作研究。
大部分觀眾會留意《西》的周星馳風格,即是故事裏的喜鬧情節及「無厘頭」台詞,例如唐三藏救了比丘國國王之後,提出釋放後宮三千佳麗,卻被個別佳麗揶揄。該等情景便是典型的周星馳作品風格。然而,「伏妖篇」從開頭唐三藏夢見自己已到達天竺國,以至接着的巡迴馬戲班,其角色造型都包含了濃烈的戲班色彩。再往下來,唐僧師徒到達比丘國,皇宮內外都像西方國家的嘉年華會,人物的獨特造型,以至周圍環境的布置,都是別出心裁。甚至是奸角紅孩兒,那身彈簧式的機械人身軀,其實都是異想天開。基本上,徐克電影都蘊藏了十分豐富的美術構思,令到電影的色彩斑斕,刺激視覺也強化了觀眾的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