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花洲書院之百花洲/作者供圖
正月的河南鄧州喜氣洋洋,著名的花洲書院遊人如織。佇立在春風閣上放眼百花洲,古樹蒼勁花木葱鬱,亭台樓閣小橋流水,一派詩情畫意。陪同者說,花洲書院重修嚴格按當年布局和修舊如舊原則,書院整體為五進四院,百花洲為南山北水,由峭壁假山、五峰山和「別有洞天」等組成。范仲淹原籍蘇州,所以百花洲盡顯江南園林風格,這在中原地區極為少見。
當日,正逢一群身穿學子服的孩子在此舉行《弟子規》誦讀活動,他們是鄧州一所鄉村小學的「留守兒童」,一張張小嘴正在詠誦「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這朗朗的讀書聲,令人倍感中華文化後繼有人薪火相傳。
遊覽百花洲,我在仿古石牌坊、范公橋、范文正公祠和不欺堂、歷代廉吏文化陳列館、習仲勳紀念展和新近擴建的孔子大殿、國學館和國際學術交流中心流連忘返。我對歷代廉吏文化陳列館尤感興趣。走在四百三十米長的廉政文化長廊,凝視一幅幅石刻字畫,猶如走進歷史深處,倍感中國廉政文化的豐厚內涵。每次到此,我都有一種神清氣爽之感,因為又一次近距離感受范仲淹憂國憂民的「憂樂」思想。
不由想起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數次引用經典古語來。總書記心中的好幹部是今有焦裕祿古有范仲淹。習近平非常贊同中國傳統「政績之本,在於為民;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多次推崇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境界。
范仲淹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早已家喻戶曉膾炙人口。這位原籍江蘇吳縣、在西北當過軍事首長、後官至副宰相(參知政事)、因提出「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等十項改革措施而罷政的著名政治家,與河南有着很深的淵源。
在花洲書院,自然想起不朽的《岳陽樓記》。該文以描繪八百里洞庭湖的風雲變幻為契機,融記敘、寫景、抒情、議論為一體,動靜交叉明暗相襯,文詞簡約音節和諧,更以精妙絕倫的排偶章法,將登臨者或喜或悲、或惆悵或達觀的心境和迥然不同的思想信仰刻畫得酣暢淋漓入木三分,最終引申出「先憂後樂」的積極人生哲學。一篇《岳陽樓記》,濃縮了這位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心繫社稷、關注民生、將個人榮辱升遷置之度外的高貴氣質與情操,令古今無數讀者感慨繫之扼腕叫絕,堪稱古代雜記中的極品!
鮮為人知的是:范公這篇美文並非寫於岳陽樓或洞庭湖畔,甚至他根本沒有到過岳陽樓和洞庭湖,卻是寫於花洲書院。一○四六年(慶曆六年)范仲淹被貶任鄧州知府,政績顯赫。為振興教育造福一方,他在縣城興建書院,院內有百花洲和春風閣,花洲書院由此得名。范仲淹還於公務之餘親自出馬持卷教人,深得民心。不久,同樣遭貶、「謫守巴陵郡」(即岳陽)的好友滕子京前來探望,兩位老友在花洲書院相聚,自是不亦樂乎。
滕素知范文才超群,展開一幅隨身攜來的《洞庭晚秋圖》請范仲淹賞閱,並囑范為巴陵勝景岳陽樓寫賦。范仲淹得知滕子京主政巴陵兩年即「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十分欣慰,便在春風閣裏欣然命筆。他雖與岳陽樓素昧平生,面對《洞庭晚秋圖》思緒也水湧山疊,於是借圖起興心潮湧動,揮毫潑墨洋洋灑灑,不多時,純屬「閉門造車」的傳世傑作—《岳陽樓記》便恣肆揮灑一氣呵成。文中「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名句也成為中國士大夫安身立命的箴言。
范仲淹與河南的緣分不淺,洛陽城東南二十公里的萬安山,是范仲淹的安息地。
范公原籍江南水鄉,何以葬於河洛之濱的洛陽呢?據《宋名臣言行錄》載:「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直到他考中進士,才將母親接來贍養。之後,更名朱說的范仲淹,回老家要求重歸范氏,遭拒,作出「只求復姓,別無他寄」承諾後,才得以恢復范姓,改名仲淹。母親死後,因為改嫁而不能葬蘇州范家祖墳。若將母親葬於山東,恢復范姓的他,便不能與母葬於一處,兩難之下,將母親葬於洛陽萬安山。一○五二年五月,六十四歲的范仲淹赴穎州(安徽阜陽)任職途中不幸病逝,遵其遺言,亦葬洛陽。
萬安山位於洛陽東南十五公里處伊川縣境內,范仲淹墓緊靠母墳,前有殿房,立宋仁宗篆額的「褒賢之碑」,碑文清晰,另有翁仲、石羊、石獅等。殿房懸有光緒皇帝御筆「以道自任」匾額。後院為范仲淹三個兒子及孫輩墓。整個墓園六十餘畝,古柏森森千餘株,規模宏大,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有「生在蘇杭,葬在北邙」之說,意為蘇杭是人間天堂,洛陽邙山風水最好。范公祖籍蘇州,葬於北邙,從這個角度講,也算有福了!
我去過以奇石、紅楓、清泉「三絕」聞名的蘇州天平山名勝區,那裏也有范仲淹紀念館。天平山歷代為范氏祖塋所在地,一九八一年蘇州市政府撥款在范氏家族遺址上修建了范仲淹紀念館,並重塑了范公彩色坐像和衣冠塚,一九八九年又建其刻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石碑。另外,江蘇興化等地也有范仲淹紀念館等。
敬重歷史,見賢思齊。在強調文化自信的今天,傳承、弘揚范仲淹的憂樂思想,大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正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名句,使范仲淹揚名天下萬世傳頌。也正是這種「先憂後樂」精神,使他成為無數人民公僕心中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