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難忘老友張志民\延靜

時間:2017-02-11 03:15:48來源:大公網

  圖:杜平寫給張志明的信\作者供圖

  春節前去看望五十多年前結識的老友張志民,他已九十一歲,身體仍硬朗,行動自如,看上去不過七十多歲。見面握手擁抱,欣喜之情,難以掩飾。

  我是一九六三年第一次去平壤中國大使館時認識張志民的,那時他是使館辦公室主任,我乘國際列車到達,他到車站接我。還記得乘車去使館的路上,他不停地向我介紹「這是金日成廣場」「這是斯大林大街」,熱情的聲音,猶在耳畔,但已經過去五十多年了。

  張志民是朝鮮族,一位老志願軍,一九五○年十月十九日隨第一批人員跨過鴨綠江入朝,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五日志願軍撤出朝鮮回國,他留在中國駐朝鮮大使館工作,一九六五年底回國。

  張志民曾在志願軍總部工作,見過彭德懷司令員,也見過楊勇司令員,跟杜平政委就更為熟悉。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杜平寫回憶錄,曾寫信給張志民,信中說「抗美援朝回憶錄正在寫,有些事記不清了……請費神回憶,幫助我完成這一任務」。其後,杜平在出版的《在志願軍總部》一書中,多處提到張志民,僅引一節:「看望過部隊,便開始爬山。在陣地主峰上,彭總拿起望遠鏡,向遠方敵人陣地方向望去。這時,我和張志民正站在彭總旁邊,趕快按動快門,留下了一張珍貴的紀念。這張照片,至今仍保存在我抗美援朝的影集裏」。從此可知,他與杜平的關係非同一般。

  張志民的婚事,也是在朝鮮辦的。一九五一年七月十日,朝鮮停戰談判開始舉行,後來斷斷續續,直到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才達成協議。談判開始後,國內來了一批青年人,其中包括一名年輕的報務員李茂榮,經介紹,張志民與她相識、相知、相戀,後來結為終身伴侶。去年在美國逗留期間,女兒特別為他們舉行了鑽石婚紀念活動。

  志願軍撤出朝鮮後,張志民轉到中國駐朝鮮大使館任職,先後與喬曉光、郝德青、焦若愚三任大使共過事。他了解朝鮮情況,人脈關係也不少,這是留下的主要原因。交談中得知,張志民當年曾為金日成主席觀賞中國電影《紅樓夢》提供過幫助,也結識了現在擔任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委員長的金永南,他當時在朝黨中央國際部工作,兩人曾有過多次交往。張志民在大使館工作到一九六五年回國,先後在朝鮮度過了十五個春秋。

  回國後,張志民在外交部任職,曾出任中國駐日本札幌總領事。大約二十年前,我曾與張志民見過一面。那是我出使韓國期間,他訪問日本回國途中經過首爾,但行色匆匆,未及多談。大約十年前,他去美國看女兒期間,看到我接受鳳凰衛視記者採訪的畫面,回到北京後即打電話給我,我去他家見面,不僅長時間交談,還一起吃了他老伴李茂榮做的美餐。

  現在又過了十年,我們夫婦去看望他,他特別高興。他在樓道迎接我們,精神矍鑠,腿腳靈便,根本看不出已經九十多歲;李茂榮八十三歲,在屋裏迎接,腿腳稍有不便,但無大礙,精神很好。問張志民健康秘訣何在,他只說了兩個字:「走路」。他老伴在一旁說:「軍隊鍛煉了他,多走路鍛煉他。」

  張志民待人親切,生活情趣極高。他雖已年過九旬,但仍使用電腦、平板、微信,而且玩兒得很溜。他還養花,養魚,帶我們看了他的熱帶魚缸,甚為自豪。他老伴還告訴我們,他每天堅持寫日記,而且到年終還要作小結。也許生活情趣是他長壽的秘訣。離開時我們把《隨想集》送給他,扉頁題字本擬稱他為「老領導」,他執意反對,說稱「老友」更好。本文題目中的「老友」也據此而定。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