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候任立法會議員宣誓時使用「支那」一詞,激起公憤。為何「支那」一詞會牽動中國人情緒,使人反感、不舒服。這一切源於中日的近代歷史,日本於1931年展開侵略,以「支那」稱呼中國人,中國人回顧這段慘痛歷史,除了伴隨着「日軍」外、還有「支那」等詞,都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位中國人的心裏。
有學者認為,「支那」一詞歷史源遠流長,一直是中性詞彙,但不能忘記該詞自侵華戰爭後,開始增添了「帝國主義」、「軍國主義」的色彩,已定義為具有侮辱性含義,這不僅是我國人的看法,日本人亦如是,甚至國際社會也達成共識,不能再用「支那」稱呼中國人。
任憑「支那」的語源是如何清白,歷史卻賦予了這個名目不能磨滅的貶義、侮蔑的語感了。所有詞彙本身的含義是會受歷史影響,當該詞含義改變後,則不能再以舊含義解釋。「支那」本不應出現,卻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並傷害到他人,包括三年零八個月的幸存者等歷史見證者,確實令人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