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東西文化共融的社會,本土藝術首推粵劇,但是粵劇一直予人老套和守舊的形象,多年未能突破,逐漸變成真正的「文化遺產」。然而,在眾多中國地方戲種當中,粵劇其實是極具包容性和開放的劇種。單看其演出樂器便可看端倪,既有傳統的胡琴、琵琶,亦有西洋樂器小提琴、色士風。劇目方面,既有忠肝義膽的三國故事,亦有《甘地會西施》或《無頭東宮生太子》等通俗劇本。曾幾何時,香港的華仁書院更推動英語粵劇,實在是奇哉怪也。(既是英語又怎會是「粵」劇?)
不過,粵劇的確是雅俗共賞的表演。早陣子我看了一齣號稱「粵語音樂劇」的《耶穌傳》,由資深戲劇家麥秋導演,粵劇名伶新劍郎飾演耶穌,同時亦有幾位香港話劇團退休演員參演。全劇就是一闋聖經福音,從聖母懷孕開始,直到耶穌被門徒猶大出賣和被釘十字架,繼而說到耶穌復活升天。透過聖經故事,勸化世人堅守信念,遠離魔鬼誘惑。
我雖不是教徒,但也不抗拒觀賞如斯具說教意味的作品。因為演出的藝術水平不弱,新劍郎的圓潤唱腔,以「反線二王」唱出耶穌的心聲,輕柔婉轉,悅耳動聽。全劇雖然以粵曲說唱敘述故事,但舞台以錄像投影塑造出不同形態的視覺效果,予人現代劇場的新穎感覺。
若說福音粵劇,早有名伶文千歲於二○一○年便曾推出《挪亞方舟》。舞台上百獸齊集,以粵曲向觀眾講述聖人拯救和悔改的事跡。至於直接演示耶穌生平,《耶穌傳》應屬首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