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沒有「星星」 依然閃耀

時間:2017-02-08 03:15:45來源:大公網

  圖:前排左起:克里絲汀.李、張昊辰、秦立巍、陳則言\飛躍演奏香港供圖

  聽香港國際室內樂音樂節揭幕音樂會有感

  去年的第七屆香港國際室內樂音樂節,請到艾默生四重奏(Emerson String Quartet)這樣的古典樂壇明星,相比之下,在一月十九日舉辦的第八屆音樂節揭幕音樂會上,星味淡了些,演出質量卻仍舊不俗。來自美國、韓國以及內地的音樂家演出的莫扎特和舒曼等作曲家的浪漫派作品,不論力量的展示抑或情感的抒發,都扎實果決,聽來自信而坦率。\李夢

  莫扎特的《G小調弦樂五重奏》和舒曼的《降E大調鋼琴四重奏》都是常演常新的室內樂曲目,旋律悅耳易聽,抒情性強,用來為音樂節揭幕,頗為適宜。演奏《G小調弦樂五重奏》的是來自美國的博羅美奧弦樂四重奏(Borromeo String Quartet)以及今次音樂節的「駐場作曲家」迪恩(Brett Dean)。五位音樂家用相對紓緩的節奏演出此曲,比海菲茨(Jascha Heifetz)等人一九六一年錄製的經典版本慢了許多。以中庸的速度詮釋這首四樂章室樂名作,聲部之間因而不再執著於你爭我搶,彼此退讓,留白充足,聽上去氣定神閒。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第一小提琴在演奏第一樂章那些激動熱烈、以上行音階支撐的高音時,出現若干瑕疵,令到部分高音及重音聽上去不夠圓潤。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四重奏善於運用新科技輔助演出,以手提電腦中的電子樂譜取代紙質樂譜。我曾見過某些青年鋼琴家採用此法,而在室樂演出的舞台上,卻是首次得見,稱得上是一處小驚喜。互聯網時代,音樂家藉着社交媒體傳播樂音,在演奏方法上亦無法避免地受到時代影響。電子樂譜環保,儲存便利,且節省演出時的翻譜時間,何樂不為?

  合作默契 音色均衡

  揭幕音樂會的壓軸作品,是四位亞洲音樂家合作的舒曼《降E大調鋼琴四重奏》。我曾經欣賞過大提琴家秦立巍與香港管弦樂團的音樂會,對於韓裔美籍小提琴家克里絲汀.李(Kristin Lee)、台灣美籍中提琴家陳則言和內地青年鋼琴家張昊辰的音色並不熟悉。當晚聆聽舒曼這首名作,發覺四人合作默契,聲部之間往來自如,音色均衡而富美感。

  這首作品雖說名為「鋼琴四重奏」,大提琴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亦不可小覷。在第一、第三和最末樂章中,大提琴數度扮演牽引主題句的角色,第三樂章中大提琴與小提琴一段極其抒情的二重奏尤能引出聽者惆悵與感懷的意味來。在某種程度上講,大提琴聲部可謂這首作品的「黏合劑」,因此秦立巍在演出中不單要盡力奏好大提琴的樂句,還要兼顧其他聲部,力求不同樂器之間的節奏與呼吸勻停且均衡。

  浪漫組曲 淋漓盡致

  第一樂章中,四人配合得宜,到了第二樂章末端,秦立巍的琴弦出了一些小毛病,略微影響到大提琴的音色,演奏家本人經驗豐富,身旁拍檔亦及時調整,令到曲目得以順暢演奏完畢。

  演出室內樂作品的挑戰恰恰在此:音樂家無法將演奏視作個人行動,而必須將其置於一個群體之中,彼此溝通並關照。筆者於演出前採訪張昊辰,他特意提及這一點,認為室內樂演奏不單單只是台上音樂家與台下觀眾的互動,亦十分考驗演出者之間溝通是否順暢默契。

  與莫扎特及舒曼為人熟知的作品不同,音樂會開篇時由小提琴家林昭亮、克里絲汀.李以及鋼琴家莉卡(Cecile Licad)演出的莫士高夫斯基《G小調雙小提琴及鋼琴組曲》,並非時常出現在音樂會上的曲目。兩位小提琴家都是力量型的演奏者,故而詮釋這首浪漫意味濃郁的四樂章組曲時,往往能將旋律中最澎湃熱烈的章節描畫得淋漓盡致。相比之下,莉卡的琴音則有些過分柔和,弦樂與鍵盤樂器之間因而少了些對撞產生的張力。

  最後說些題外話。香港國際室內樂音樂節至今已舉辦八屆,規模不斷擴大,名聲也日漸響亮,今年更增設「駐場作曲家」,不斷擴闊發展方向。今後,若能邀請海外音樂家在這一音樂節上演奏香港本地作曲家的作品,或許亦不失為一項創舉,畢竟,任何國際藝術節都無法「離地」,都需要於「在地化」(localization)上做足功課才好。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