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地之間的距離,有時不能僅用地理里程來衡量,還涉及其外的一些因素,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恐怕就是北京和首爾了。
現在,北京和首爾之間,每天有多次民航班機往來,兩個城市間一千一百公里的距離,只要一個半小時就可到達,十分便利。但在一九九二年中韓建交之前,從北京去首爾,誰也不會想到,要走一整天時間。
一九九二年五月,中韓建交談判開始。按國際慣例,談判輪流在北京和首爾舉行,中國代表團去首爾,因為兩國沒有外交關係,北京和首爾之間沒有班機,他們不得不繞道日本,在東京轉機前往,結果整整走了一天。
當年八月,中韓建交,我於九月奉命去韓國履新,也遇到路線問題。吸取談判代表團的經驗,我選擇了繞道香港轉機的路線,心想也可能快一些到達。那天一早我就趕往機場,乘國航班機前往香港,飛了三個小時中午才到達,要等兩個多小時才能轉機去首爾。香港機場對大使給予部長級待遇,我走貴賓通道出了機場,在新華社香港分社與周南社長共進了午餐,早在一九七三年我出差去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時曾與周南有過幾面之緣。午餐後又趕往機場,乘國泰班機趕往首爾。
折騰了整整一天,到達首爾時,已經傍晚時分,燈火輝煌。那天不巧,又趕上韓國人過中秋節,車輛擁堵十分厲害,我到達臨時官邸時,已是晚上九點。當時中國駐韓國大使館開館只有十幾天,還沒有正式的館舍,臨時官邸是在離梨泰院不遠的一條胡同裏,與鬧市區還有一段距離,我在安靜的環境中度過了解除一天勞頓的第一個夜晚。
這次首爾之行,從大方面看,是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結果,徹底打破了中韓之間因有一段不愉快的過去而互不承認、互不來往、相互隔絕四十多年的歷史。我在首爾等了三天,就向盧泰愚總統遞交了國書,而和我同一天遞交國書的印度、日本大使,他們先於我到達首爾,等了一個多月。韓國外交部官員說,我遞交國書之快,在韓國外交史上開創了一個先例。
現在,中國和韓國之間來往十分方便,不僅北京和首爾之間每天有多個航班,而且中國十幾個城市和韓國十幾個城市之間也建立了班機航線,每周班機幾百架。中國人到首爾辦事,上午出發,中午到達,下午辦事,傍晚乘飛機返回中國。二十多年前繞道香港或日本轉機去韓國的事情再也不會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