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傳統認為在驚蟄當日打小人有助消除噩運
古代黃河流域的人根據太陽位置變化,把一個回歸年(又稱太陽年)分為二十四等份,並按季節氣候給予每等份名稱,由此確立二十四節氣,同時衍生一些風俗活動。
二十四節氣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排列,日期相對固定。譬如立春,每年都在陽曆二月三日至五日之間,也正處於農曆春節前後十天之內。古人利用日晷測量日影,很早便準確地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日子。春分和秋分晝夜長短均等,夏至是一年中晝最長夜最短,冬至則剛好相反。
中國人沿用二十四節氣已有二千多年,由此知道時令、氣候和物候的變化規律,是進行農事活動和觀察自然環境的重要依據。中國文化部以二十四節氣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結果在去年十一月獲得委員會通過,列入非遺代表作名錄,屬於「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類別。
雖然現今很多地方已城市化,農業技術發展又一日千里,毋須完全依賴二十四節氣的提示。但這項非遺在現代人生活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義,又是某些人按時進行民間習俗的指標(如祭祖、打小人等)。有關當局需制訂措施,讓更多人了解這種知識和實踐,使其繼續保持生命力,以達到傳承和保護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