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的孩子在北京一個外企上班,因為春假放假時間一直沒有確定,自然不好提前購票。前幾天,放假時間定了,小伙子去網上購票,結果是飛機、高鐵訂不着,連普通火車的硬座票都買不到。「一票難求」,這句話用在他身上合適不過。
或許我們應該學會逆向團圓。所謂逆向團圓,就是時間相對充裕的家人向工作忙碌的人所在的地域靠近。我有個朋友,從市文聯主席的崗位上退休之後就開始了「逆向團圓」的生活。他的兒子最初在新疆一個獨立團當團長,後來轉業到西安一個單位工作。老人每年都會在西曆十二月初奔赴兒子所在的地方,來年春運過後再返回自己曾經工作的城市。他在外面過了十個春節,沒有哪個春節為車票、飛機票操過心。
現在這個社會高度開放,為了生計,許多人都去發達地區尋找工作機會,父子相別、夫妻兩地分居的比比皆是,好不容易有了個節日,怎麼會不想方設法相聚一次?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無比骨感,平時買個票好像不是個什麼事,一到了節假日,飛機、高鐵、普通火車、汽車、輪船全都成了香餑餑,搶到票的喜逐顏開,沒買到票的滿臉沮喪。
其實,節日各類交通工具票源的緊張一般都是單向的,即發達地區到非發達地區緊張,非發達地區到發達地區充裕。假若我們能破除逢年過節必須回到老家的舊觀念,變成鄉村的家人走向城市,中小城市的家人奔赴大城市,家人團圓的難度會少上許多。
除了緩解旅途的勞苦,「逆向團圓」還會帶來其他許多好處。其一,它能減少賺錢養家的親人的心理壓力。人在外面久了,肯定很想念至親之人,有點假期就會生出團圓之心,如果家人能選擇「逆向團圓」,那些在外面打工、上班的人就不必要付出長途奔波的勞苦,客觀上等於為其分了憂。其二,「逆向團圓」也是對家庭資源的一種科學配置。一般而言,年節出行什麼都漲價,做同樣的事得花更多的錢,逆向團圓的人可以趕在春運前出發、春運後返回,躲過漲價潮。再說,相比在外面工作的人,留在家裏的人一般都是賺錢能力比較弱,或者已經退出工作崗位的,他們最大的優勢是富有時間,讓這些人「逆向團圓」,也可以充分保證那些有賺錢能力的家人的工作時間。
觀念決定出路,逢年過節的團圓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