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維港夜空煙花綻放\黃東濤

時間:2017-02-01 03:15:45來源:大公網

  圖:維港之上煙花璀璨\作者供圖

  年年過節,歲歲煙花。歲月流逝,在不知不覺之中,觀賞煙花,已經成了香港市民的例牌節目。賀年慶節,如果取消了煙花匯演,心中似有所失,而幾十年下來,觀賞也從不厭倦。當然,恰好在香港農曆新年度假的外地遊客,平添了一項體驗中國人賀歲的習俗和節目,感受一下喜慶氣氛,那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香港的節日煙花匯演,迄今已經延續了三十四年。本來鑑於治安問題,港英政府從一九六七年就明文規定禁止燃放煙花和爆竹。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移居到香港的人都會感到整個七十年代的單調和安靜。一九八二年怡和洋行為了慶祝成立一百五十年,港府決定在農曆初一放煙花,接着幾年,都在大年初一燃放,但從一九八五年開始改為每年農曆新年的初二晚上,一直延續至今。九七香港回歸後,在維港上空的煙花匯演多了兩次,即七月一日的回歸日和十月一日的國慶日;其他節日視情況而臨時決定。每一年的煙花匯演費用,由大企業大機構贊助,動輒幾百萬。例如慶祝國慶六十七周年那次,海南省港區政協聯誼會一出手就是八百萬,頗為驚人。那次持續的時間約為二十三分鐘,發射了二萬三千八百八十八枚花樣繁多的煙花。

  香港的煙花匯演,由於多年來的持續,已經形成了一種習俗,也自然納入了香港文化的一部分。如果說熱炒八卦新聞是香港師奶文化的特徵之一,那麼煙花文化與它最大的共同只是娛樂性這一點,卻比它多了無可比擬的不分男女老幼、大眾同樂的特點。在那三個大節日裏,從黃昏時分,一些想觀賞煙花的小市民、外地遊客和攝影發燒友就開始出動,到尖沙咀碼頭、中環、灣仔、銅鑼灣、紅磡等靠近維多利亞港的地區,甚至到太平山頂,佔一個地利,大飽眼福,一些攝影組織和社團還舉行煙花攝影比賽;會展中心面海的宴會廳,某些時候,還舉行過觀賞酒會,筆者曾經出席過,堪稱高官巨賈、紳士淑女雲集,杯光鬢影、氣氛熱烈,而港九則萬人空巷,到了臨近燃放煙花的半小時內,灣仔會展中心海濱、從尖沙咀的「星光大道」到香港文化中心的海濱、尖沙咀碼頭等等最佳位置,已經人山人海,擠個水泄不通。那種盛況,不亞於新年元旦來臨前夕在銅鑼灣時代廣場和尖沙咀廣東道的人群倒數的熱鬧景象。

  隨着第一枚煙花的發放,「嘩嘩嘩」的讚賞聲不絕於耳,萬眾的手機和照相機高舉,一時間的屏心靜息之後,又緊接着第二輪、第三輪的煙花發射、升空、爆開,又來了一陣陣的「嘩嘩嘩」的歡呼聲在維港兩岸地面上爆發。夜空和地面上的兩種熱烈交相輝映、互為呼應,煞是有趣而且好看。在看煙花的人群當中,有坐在輪椅的老人,有頸脖被小孩兩腿夾住「騎馬馬」的年輕老公和太太,還有放假聚集在碼頭的菲律賓女傭和印尼女傭……總之是家家戶戶男女老少攜手出動、趨之若鶩,這「群眾性」和「廣泛性」成了香港煙花文化的第一個最大特點。

  香港夜景之美平時已經夠令海外遊客驚艷,畢竟在外國是比較罕見的。主要是香港維港兩岸、尤其是港島海岸線各種摩天大廈、玻璃大廈密集,一旦夜晚來臨,無不窗窗燈光,戶戶通明,形成了無論巴黎的塞納河或彼得格勒的涅瓦河都無法比擬的現代都市美。如果從太平山頂俯瞰下來,那些高高低低形狀不同的建築物,都成了發光的樹,無數這樣的光樹群,就構成了香港夜晚驚人的燦爛童話森林。在這樣的環境襯托下燃放煙花,當然萬分精彩。維多利亞港灣將港島和九龍半島分成兩岸,煙花又在灣仔附近的躉船上發射,於是不但兩岸的海濱滿是觀賞的人,海上,也有另類的精彩為很多人所不知。我家居住於紅磡碼頭黃埔花園某期高層,房間對正維港,每當煙花匯演前的半小時內,就看到海面上「萬船競發」的壯觀場面。

  原來,朝着灣仔海面前進、務必佔據一個最佳位置的,不僅僅是那種外形打扮得花紅柳綠、全身的輪廓被彩燈勾勒出來的中型遊輪而已,還有私人遊艇、載客的帆船以及大大小小的船隻。在這最緊張的時刻,它們就從四面八方像在海上趕集那樣朝向放煙花的灣仔海面趕去。這在碼頭、海邊一般不容易看到的特別景象,從我們十幾層樓高的窗口居高臨下俯望下去,非常清楚、有趣而壯觀。說「清楚」,是因為在港島那些大廈燈光的映照下,海面的動靜被照射得接近白晝了。在煙花匯演開始後,煙花在夜空發出的光亮、加上大廈的燈光,那些停泊在海中央的大大小小輪船和帆船更是無所遁形。維港的倒影、大廈的燈光和繽紛的四射的煙花,將煙火匯演的燦爛美、都市現代美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把農曆新年的喜慶氣氛推到頂峰,這是香港煙花文化的第二個最大特點,即「現代美」和「都市美」,無敵夜景、海景加上煙花的熱力和色彩,令香港的煙花之夜獨一無二。

  香港煙花文化的第三特點,是「驚動全城」。在很多的大城市,節日的煙花燃放只是聊備一格,有的規模很小,但在香港,配合的工作做足,堪稱全城沉浸在節日歡樂裏。不但幾家電視台直接播映,令沒有出門、靜靜在家過年或過節的家庭觀眾也一樣可以欣賞。最妙的是煙花匯演竟然還配合有背景音樂,在電台、金紫荊廣場和尖沙咀星光大道的廣播系統同時播放。如果要用一句成語形容,香港煙花文化堪稱極盡視聽之娛,實不為過。

  伴隨着香港煙花文化的副產品是煙花的攝影、比賽、展覽,在燃放煙花剛剛解禁的初期,非常盛行,形成一種熱潮。手機還不那麼流行的年代,專業攝影機拍出的煙花沙龍傑作的確可以獨領風騷,如今智能手機幾乎人手一部,當煙花在維港夜空爆發的一瞬間,尖沙咀星光大道的人潮湧動,高舉手機朝同一個方向定格的手臂就相當整齊地形成驚心動魄的手臂海洋。我們年輕過,喜歡過,拍攝過,如今家居的「百萬窗畫」最美的就是節日的煙花欣賞,因為視角不錯,也可以勉強拍攝,也就很少提早去任何最佳位置佔據一席了,何況附近的紅磡─尖沙咀海濱大道沒有什麼阻擋物,也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不過,遇到我們在家的日子,有時都會跟朋友說:

  「今晚八點有煙花睇喔!」

  「咁你哋早啲食晚飯,來我哋屋企睇啦。」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