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流傳最廣的過年詩句,莫過於南宋詩人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古往今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元日」,是指正月初一;「一歲除」,是說一年過去;「屠蘇」是指屠蘇酒。古時候家家用屠蘇草泡酒,吊在井裏,到過年才取出來喝;「曈曈」,意為光輝燦爛,初升的太陽照遍了千家萬戶;「總把新桃換舊符」,是指拿新門神換掉了舊門神。因為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上邊畫兩個神像,掛在大門上,說是可以驅除魔鬼。
春風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戶戶點燃爆竹,闔家喝着屠蘇酒,忙着摘下門上的舊桃符,換上貼有門神的新桃符。這種富有濃厚生活氣息的民間風俗畫卷,該是一個多麼典型的喜慶場景。連讀這首詩的人,都跟着陶醉了。
年之將至,重溫此詩,我突然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什麼要用「新桃」,換掉那些「舊符」?上一年的時候,它們可都是作為新的形象和希望,被主人請到這裏來的。可剛剛過了三百六十五天,就被從大門上取下,送到一個它們未必想去的地方。
可能,是它們在那裏站了一年,實在是太累了,需要換班休息;
可能,是它們思想老化,反應遲鈍,已經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可能,是生活水準提高,它們都換上了時尚新裝;
可能,是反腐力度加大,它們都去參加教育培訓;
可能,是江山代有才人出,通過競爭上崗,新人取代了舊人;
可能,是單位進行體制改革,每個門神都要輪崗到別的地方。
無論哪一種可能,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新年要有新氣象,新年要有新作為。如果你按部就班,墨守成規,那麼很快就會被時代的潮流所淘汰。總把新桃換舊符,反映了人們的追求,驗證了歷史的規律,也推動了時代的進步。
相傳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是西元九六四年,後蜀之主孟昶在除夕之日題於卧室門上的兩句話:「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到了宋代,春節掛春聯的風俗已經相當普遍。而且春聯就是從過去的「桃符」演變而來的,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春聯,要求各家各戶都必須在除夕之前,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還親自微服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對聯。
但在我們家鄉河北唐山農村,過去卻大多沒有過年貼春聯的習慣。在我的記憶中,只是到了除夕這天,村裏的幹部要敲鑼打鼓,給烈軍屬人家的大門上去貼春聯。自從一九八○年我五弟參軍以後,我家老院的大門上,每年過年都有村幹部貼的春聯。那是一種喜慶的色彩,也是一種光榮的象徵。
最近這些年,我們老家貼春聯的人家越來越多。每年過年之前,我都要專門去買幾副春聯。縣城的家、北京的家,以及農村的老家,都要貼春聯和福字。年到新到,春到福到,看着那大紅的聯幅和吉祥的文字,感覺生活是那樣的美好,未來總充滿了希望。
大門上的「新桃」,換掉上年的「舊符」,只是一種形式。人生真正需要不斷更新的,是我們的知識和理念。學習新知識才有新進步,了解新資訊才有新發現,研究新問題才有新思路,開創新領域才有新收穫。又是一個開始,又是一次播種,新年的希望,就在於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