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馬克普洛斯檔案》香江獻演

時間:2017-01-20 03:15:54來源:大公網

  圖:《馬克普洛斯檔案》劇照/©NdB/Patrik Borecký

  海德格爾的哲學裏,人是向死而生的。人自出生,究竟成為怎樣的人,將會經歷什麼樣的人生,無法可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人必須面對死亡。正因為人們真切地認識到死亡的可能性,才會時常追問生命本身的意義,籌劃怎樣走過自己的人生路。然而,上月在捷克布爾諾國家歌劇院觀畢楊納傑克的歌劇《馬克普洛斯檔案》之後,則引發出另一種思考──如果可以長生不老,我們能夠生活得更好嗎?/大公報記者 黃 璇

  捷克作曲家楊納傑克(Leoš Janác̬ek,一八五四至一九二八年)的三幕歌劇《馬克普洛斯檔案》(The Makropulos Case,下簡稱《馬》),改編自捷克劇作家茶佩克(Karel C̬apek,一八九○至一九三八年)的同名創作。茶佩克的創作多為充滿科幻意味的故事,這部作品由歌劇女星Emilia Marty展開情節,她忽然對一宗糾纏逾百年的爭產官司產生興趣,只因其中藏着永生的秘密,開首一段龐雜的人物關係,讓觀者掉入一個又一個混亂的陷阱。Emilia Marty似乎是個與案件無關的外人,但在律師說明案情時,她卻提出許多重要信息,從言談之中發現,她對百年前發生的所有事瞭若指掌,令人生疑。故事發展在抽絲剝繭間呈現,她不得不坦白自己已活了三百三十七年,無休止的生命令她對所有事失去樂趣。戲劇的最後一幕,Emilia Marty才道出她的故事。

  深刻思索生命意義

  原來,十六世紀的皇帝魯道夫二世年老時,命令御用醫師Makropulos製造一種長生藥。當藥備妥後,皇帝怕有問題,要求醫師的女兒Elina Makropulos先用,結果她一服用便昏迷不醒,醫師被關入監牢。一周後,Elina Makropulos醒來,見情形不妙偷溜走了。皇帝未能活到目睹此藥的效力,可她卻奇跡般地活了三百多年。這位本姓Makropulos的女子,三百多年來為免旁人起疑心,多次更名(Elina Makropulos、Ellian MacGregor、Emilia Marty……但簽名縮寫均為E.M.),在不同的身份之間轉換,而Emilia Marty正正是Elina Makropulos。

  這樣的設定稱不上特殊,畢竟長生不老的故事模式並非茶佩克的專利。但茶佩克加上了新的元素:即使得以因藥劑而不死,其功效卻無法保持外貌永遠年輕。為了搶救美貌,這名歌劇女星躲躲閃閃,卻又不停地尋找長生藥方,以吸引見過她的所有男男女女,用虛假美麗的面容掩飾內心的空虛。《馬》不僅描述長生之術,更多的是在描述對生命的深刻思索。

  這劇本一九二二年底上演,不久之後就受到楊納傑克的喜愛,茶佩克曾嘗試阻止楊納傑克以該文本譜曲,認為它「配不上」(unworthy)作曲家之才,但他並不排斥楊納傑克的請求,卻因版權問題未能提供劇本,一直拖到次年九月,茶佩克告知以捷克文將此劇改編成音樂形態,並不受出版商限制,楊納傑克才開始動工。茶佩克稱自己對音樂所知無幾,索性給予楊納傑克自由更改劇本的權利。茶佩克將《馬》定位為懸疑喜劇,楊納傑克看穿喜劇的核心實為悲劇,因為主角的異常高壽令生存之樂變得無意義。歌劇中,楊納傑克修減了茶佩克原著裏冗長的哲學探討和對話,製造出意想不到的結尾,讓Emilia Marty望着被燒毀的藥方衰退死去。

  故事發展一氣呵成

  楊納傑克共有九部完整的歌劇存世,其中七部在布爾諾首演。《馬》是第八部,於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十八日在捷克布爾諾國家歌劇院(National Theatre Brno,下簡稱NdB)首演,也是楊納傑克生前親歷上演的最後一部作品。

  事實上,NdB與楊納傑克的一生及其作品關係密切,這個致力於推動楊納傑克音樂的歌劇院,創辦了兩年一度的楊納傑克國際音樂節(Janác̬ek Brno International Festival),歌劇愛好者可在十天裏觀賞多部由捷克本地劇團演繹、最為原汁原味的楊納傑克劇目,NdB也時常邀請其他地區的歌劇院,來布爾諾演繹不同版本的楊納傑克歌劇,並對創作和演出過程進行比對分析。

  NdB藝術總監Jir̬í Her̬man說,歌劇院在二○一四年的楊納傑克國際音樂節上,邀請了擅長營造細緻視覺美感的捷克導演David Radok執導並推出更加嚴謹、完善的《馬》,由瑞典女高音Annalena Persson領銜,她曾獲拜羅伊特第四屆華格納國際聲樂大賽首獎。Jir̬í Her̬man介紹:「David Radok令我感到驚喜,他盡可能用最好的方式詮釋這齣校訂版本(Critical Edition),讓一幕幕場景充滿電影感。全劇長約一百分鐘,不設中場休息,令故事發展一氣呵成、氣氛緊湊。對於初次觀看此劇的觀眾,這個製作是不錯的選擇。」

  為紀念這部歌劇在NdB首演九十周年,上月十九及二十日,由David Radok執導、Annalena Persson主演的《馬》劇重返舞台,香港藝術節邀香港傳媒赴捷克觀賞了此番演出。全劇以捷克語演出,附英文、捷克文字幕。為了對比女主角三百多年來行屍走肉般的生命,楊納傑克賦予其他角色的主題短小且零散,以表現常人相對短暫的一生。開演前,我擔心在一百分鐘內能否消化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以捷克語吟唱,雖有字幕同步,會否無法理解唱詞又分散了注意力?現場聆聽後,感悟大不一樣,我低估了這部歌劇的舞台魅力。台上演員的唱功和演技,在一種奇妙而深入情感的層面上與觀者建立起直接聯繫。

  節奏明快戲劇性強

  楊納傑克是個地道的捷克作曲家,他深愛故鄉摩拉維亞(Moravia),常用民謠作為創作素材,又將民族性語言特有的韻律節奏,運用展現在樂曲當中。他將摩拉維亞的「語言聲調」(nápěvky mluvy,此術語為楊納傑克自創)套入《馬》中,同時捨棄歌劇裏常用的詠嘆調和間奏曲式,搭建出這部戲劇性強而節奏明快的作品。Jir̬í Her̬man解讀說,楊納傑克的思想前衛,「語言聲調」所產生的節奏韻律不規則而多變化,它對楊納傑克而言是很重要的創作手法。Annalena Persson飾演的「不死女人」,雍容華貴中流露出愁腸百結。「演員不僅要聲音好聽,肢體的表現也很重要。Emilia Marty這個角色很微妙,如果演技欠火候很容易over。但Annalena做到了,結尾處對Emilia臨終前獨白的詮釋耐人尋味。」Jir̬í Her̬man說到,觀畢此劇,讓他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

  NdB首席指揮、《馬》劇指揮Marko Ivanovi 接受訪問時稱:「演奏楊納傑克的樂章非易事,對曲調上的旋律掌握較其他作品來得不易,更難的是對節奏的理解,因為旋律幾乎全都像說話一般,語句長短不一。這也突顯了楊納傑克對語言的理解,即關注不同的人說話時的心理狀態。除了《馬》,『語言聲調』還出現在楊納傑克的《耶奴法》(Jenu̥fa)中,如果說《耶奴法》的成功肯定了楊納傑克譜曲特色,那麼《馬》的音樂配合女主角的個性,令這劇非常有感染力,彰顯出死亡本身的意義。這似乎影射了楊納傑克暮年時,與一位忘年交之間那段『未完成的夢』。」他認為,即使對《馬》劇概念模糊,同樣能感受作曲家的意圖。

  你會渴望長生不老?抑或只求活得精彩?在《馬克普洛斯檔案》裏,即便不朽存在,這種不朽的狀態對於我們而言是否真的具有吸引力?楊納傑克給出的陳述是,毋須追問生命本身的意義,重要的是知生命之長短且知如何善用。

  編者註:二○一七年第四十五屆香港藝術節期間,捷克布爾諾國家歌劇院將於二月二十三日、二月二十五日晚上七時半,於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獻上楊納傑克歌劇《馬克普洛斯檔案》亞洲首演。

  查詢詳情可瀏覽香港藝術節網址www.hk.artsfestival.org。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