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陶爐在側懶糊窗\李丹崖

時間:2017-01-18 03:15:54來源:大公網

  轉身就到了大雪節氣了。

  這幾日,陸續收到外地文友快遞來的黑茶、普洱、老白茶,更有有心的朋友附帶一罐木炭來送,真可謂貼心至極。接連颳了兩天的北風,索性我的窗子靠南,窗紙爛了一塊,懶得去糊了,透過這塊破洞看窗外的節氣變換,看由小變大紛紛揚揚的雪景,還有窗外那個粉妝玉砌的世界,看雪地裏蹦躂覓食的麻雀,雖居陋室,感覺窗外無邊的天地皆入我胸懷。

  在這樣一個黃昏,生起陶爐,煮一壺安化黑茶來吃,濃郁的茶湯,融融的暖意,三杯吃下,立時就感覺渾身「花枝亂顫」了,脫去外套,鋪開宣紙,練幾筆瘦金,總感覺極為契合當下的情景。

  這滿世界繁盛的雪景,似那一整張宣紙,竹葉一樣的瘦金體筆畫,似那戶外旁逸斜出的樹枝,紙白枝黑,很有中國山水的意境。大雪節氣,戶外就是最好的畫作,這樣的日子寫字,窗外的遼闊也會經由心間,傾瀉筆端。而這一切,都在陶爐火舌的暖意裏,恰如其分地發生着,茶香四溢,瘦金也在宣紙上漫漶交融,宛若一片茶葉的四肢伸展。

  這樣的日子,讀宋徽宗的《大觀茶論》,別有一番味道在。「滌芽惟潔,濯器惟淨,蒸壓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如此精細化的製茶方法,出自一位帝王之筆,應該算是極盡風雅了。我想,宋徽宗在寫《大觀茶論》的時候,應該身旁有爐,火龍燦然,茶香氤氳,滿室清香,所以,一位詩人說,《大觀茶論》這本書,如若細細讀,唇齒之間或有茶香可咂摸。

  冬日是一部大文章,幽居是大文章的一個段落,而一隻陶爐一盞茶,就是這個段落的中心句。言之有物、有意蘊,靠的是筆下煙雲;居有靈氣、有溫度,靠的是紅泥小爐。從古至今,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季節比冬日更適合中國人表達親情,一家人圍爐而啖,吃出暖意融融,這是季節的撮合與恩賜。

  閉戶當嚴候,圍爐似故人。關起門子來,肅殺的寒冷就被關在門外了,生火圍爐,即便故人不來,還有爐內火舌在與我們溫暖交談。窗子不耐寒風吹,稍不留神咧開嘴,窗子破了,茶香飯香飄到窗外,羨煞過路人,也引得鳥雀探着身子朝屋內看,何其融洽的氛圍。在這樣的情景下,我喜歡讀朱有燉的詩《和白香山何處難忘酒》:「何處難忘酒,寒窗一局棋。新篘開竹葉,老樹發梅枝。撥火煨霜芋,圍爐詠雪詩。此時無一盞,虛度小春時。」寒窗,勢必是密封不嚴的,老樹的幽幽梅香飄逸而來,這個時候,在陶爐上架一副灶,用來煮霜後的紅薯,嘎吱嘎吱的脆響和窗外的雪落生,構成這個冬天曼妙的交響。所以,朱有燉說,即便這個時候沒有酒,也像是深處暖烘烘的春日了。

  懶糊窗,一直是頗具中國文人矯情的一種狀態,當然,也不止是矯情,更多時候,反映的是一種別樣的慵懶,一份難得的清逸與灑脫。中國文人很多都是樂天派,他們很少向這個世界苛求什麼,就好比嚴寒的冬日,有一副陶爐,半兩香茶就夠了。

  如此簡單,恰又如此富足。這不能不引起當下許多人的感懷。陶爐在側懶糊窗,且樂今夕共徜徉,煎茶秉燭,心中崢嶸萬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