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牛津碩士筆下江城\甘正氣

時間:2017-01-18 03:15:25來源:大公網

  圖:彼得.海斯勒(漢名何偉)是牛津大學英國文學碩士\網上圖片

歡迎投稿 qingniandushuhui@gmail.com

青年讀書薈>>>

  抱着了解非虛構寫作的想法,我先後讀了彼得.海斯勒(漢名何偉)的《尋路中國》、《奇石》,覺得不過爾爾,似乎和名氣不符,直到開始看《江城》,才發現作者與別不同。

正氣

法學碩士,香港尚青文社成員

  或許讓我認真把《江城》讀下去的重要原因,就是作者在該書中無意透露了自己的專業背景:在普林斯頓大學和牛津大學分獲英國文學學士和碩士學位!進一步搜索發現他還是羅德茲獎學金得主!在我的印象中,美國歷任總統中只有克林頓得過這個獎學金。

  作者並不是那種急着和讀者分享旅行經歷而思想與文筆平平的普通遊客,他是一個見過大世面、受過最好修辭訓練的專家。這樣的人一般都寫小說去了,寫紀實文學的鳳毛麟角,豈可錯過?

  美國青年到涪陵生活

  我現在工作的地方也和作者筆下的涪陵(位於重慶市中部)類似,是一座大壩附近的江城,住的時間和作者在涪陵一樣將是兩年。這也讓我產生共鳴。同樣是新鮮人、闖入者,沒有審美疲勞、熟視無睹,不會僕人眼裏沒偉人、土著心中無奇景,恨不得讓每根頭髮都變成螞蟻觸角,讓兩隻眼睛變成大探照燈,將這個新環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他看到的和我看到的會有什麼不同?他做得比我好嗎?這是我感興趣的。

  但是他讓我震撼了。他心細如髮、目光如電,而那支筆鋒利時如刀,讓人、景、事窮形盡相,宛在目前,輕柔時像考古學家手中的毛刷,幾刷之下層層塵埃被掃去,心中最隱秘的思想現出來。

  作者當時是一個二十多歲只學過幾個月漢語的美國人,不遠萬里來到我國的一個偏遠小城,並且時間還是上個世紀,那時涪陵生活條件很差,沒有高速公路,很多人會把外國人當成難得一見的稀有動物,他會如何適應?這也是這本書的懸念所在。

  語調平靜輕鬆帶幽默

  他真實地記錄了自己的苦惱和憤怒。譬如第一年他一走出工作的涪陵師範學校,就會聽到無數人對他誇張地大叫:「哈─囉─囉─囉」,到哪裏都會被人圍觀,問他工資多少。對大學教師聚餐時不談學術只顧拚酒,深感遺憾。也曾因當地兩個女孩對他死纏爛打般的不懈追求幾近抓狂。

  他也不避諱自己的尷尬與膽怯、世故與狡黠。在描寫兩次與當地人的衝突時,他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與當時的緊張氣氛和自己的恐懼心理生動地記錄下來,讓讀者都為他提心吊膽。

  在從新疆到成都的火車上他一路站了40多個小時,特意和學生模樣的乘客搭訕,故意泄露自己的教師身份,使得學生出於尊敬給他讓了一會兒座。

  他懂得適時的沉默與謙虛,很少爭辯,別人表揚他跑得快,他會投大家所好地回答:「王軍霞就比我跑得快!」

  他並不是「扒糞者」,不是專門暴露我國落後面的新聞人,並且與其說他的用詞是克制客觀、不失分寸的,不如說他生性豁達大度、善良友好。

  他沒有因為自己來自發達國家、畢業於世界名校而有過嫌棄、鄙視別人的心理。他並不尖酸刻薄,即使面對冒犯,也盡量委曲求全。書中沒有某某同事不學無術的描寫,他筆下鼠滿為患、垃圾遍地的江輪給人的感覺也不是噁心,而是真實。他不誇張,不渲染,沒有嘲諷與含沙射影。他行文平靜輕鬆,帶着幽默,從不驚擾別人的幸福。

  他有點放低身子讓自己盡量融入當地,譬如他虛心拜同事為師,刻苦學習中文,把自己關在房裏將新學的漢字每個抄寫一百遍,即使因為聲調不準被老師嚴肅批評無數次也不放棄;每天到人們對他指指點點的茶館喝茶,為博人一笑自稱「洋鬼子」,只為練習漢語,了解江城。他認真閱讀、記錄學生的英語作文,甚至珍藏下來,把它們作為內地最活生生的記錄。

  好作家首先是一個好人

  他從不談情懷,並不把到涪陵工作看作一種磨煉,一種救贖,而當成一種快樂多彩的體驗,當成人生的一種美妙經歷。他說他喜歡涪陵,他說:「這是一個充滿了人性的地方,既閃耀着光彩,又點綴着瑕疵,而這樣的城市注定總是有魅力的。兩年來,我從沒厭倦過這裏。」

  他從不俯視江城,而是仰視這裏悠久的歷史、美麗的風景,平視這裏的人民,做着一個好老師、好鄰居、好食客。在涪陵,他結交了一批好朋友,在江風細雨中他們流着淚依依不捨地為作者送行。

  柳公權曾說:「心正則筆正。」或者,我們可以更直白地說:好的作家首先應是一個好人?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