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樹老怕枯,人老怕孤/黃東成

時間:2017-01-16 03:15:48來源:大公網

  圖:二○一一年我國曾就是否將子女應「常回家看看」納入新「老年法」引發熱議 資料圖片

  「樹老怕枯,人老怕孤」,本是一句古諺。一次次出在老友嘴裏悽楚的感嘆,聽來別是一番苦澀滋味。

  老友原本是個很開朗的人,退休以後,心態依然不減樂觀。但自年前失妻以後,就像變了個人一樣,話也不多了,還不時長吁短嘆,兩個月中來我這兒聚晤三次,三次他都提到這句古諺。他搖頭嘆道,只有進入老年,只有真正親歷孤單了,才深切體會這句諺語的含義。

  我很理解他一人孤單的感受。他原是一個單位領導,工作得心應手,政績業績顯著,深受上級好評。他原有一個和睦親愛的家庭,妻是教師,一男一女兩個孩子尤其可愛。常聽他十分自得地炫耀,孩子讀書如何用功,不用輔導,全靠他們自覺努力,每年成績都在班上排名前三。他說他對他們有點愧疚,對他們的關心太少了,平時陪伴他們玩耍的時間實在有限,他不在乎工作忙和累,再忙再累,即使被批被鬥,一回到家,看到樂呵呵圍來身邊的孩子們,一家人親情的溫暖,疲勞頓消。為了孩子的前途着想,他決定滿足孩子們的願望,既然已被國外大學錄取,遂同意他們出國深造。老妻卻不答應,她捨不得孩子們離開,要他們在國內讀大學,一樣一樣。家庭會議開了兩天,老妻哭了好多回,也沒有將孩子的心哭軟,最終,老妻只得咬咬牙放孩子們雙雙去美國求學。每個星期日晚上接孩子們的電話,成了老妻最大的快樂最重要的課目。幾年以後,孩子們學有所成,成績突出,被實習的美國大企業高薪留下。自此,兩個孩子長期在美國發展,久久離開了父母。

  老友夫婦退休以後,孩子們接兩個老人到美國生活,逗留了四個月,實在水土不服,人地生疏,加之語言不通,生活圈子只能囿於家中二百坪之內,兩個孩子分住兩地忙於事業,不可能終日陪伴,只能老倆口大眼望小眼地過日子,吃不好,睡不着,實在無味,思來想去,覺得自己的生活圈子還是在國內,中國才是自己的根脈。與老妻商量多次,老妻見他確實生活得不快活,終日鬱鬱寡歡,擔心他舊病復發,到底老來伴更重要,心中實在不放心他,最終還是聽從了他。孩子們有心讓父母在美國養老,拗不過老人決心已定。他們回國以後,又恢復到過去接孩子電話為樂的生活情趣。奈何好景不常,人的旦夕禍福抗不過天算,老妻突發腦中風過世,對他的打擊實在太大了。平日生活都是老妻當家,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安排好一切,將他照顧得妥妥貼貼。突然間失去了依靠,就像飄浮在海上的小船突然失了舵,使他一時無所適從,找不到方向。孩子們回國來陪護了他半個月,還得回去。剩下他孤零零一個,連個說話的人也沒有,使他真正嘗到了什麼是孤單的滋味,心裏又苦又酸,有時淚水會在眼眶裏直轉。

  他這種感受我也有,人老是一個坎,就怕過不去,只要過了這個坎,時間長了慢慢就釋然了。我送他一首詩,北周庾信的《枯樹賦》:「昔日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悽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雖說樹老怕枯,其實老樹不一定都會枯,樹的生命力比人旺盛得多,我去參觀過北方的原始老林,不少七八人合抱的千年老樹依然長得蓬蓬勃勃遮日蔽陰。人就不同了,人老不可能重返青春,人的器官必定隨年齡一併老化,不可逆轉。

  人活百年,生老病死,先後總要走,誰也不可能例外,要放得下,看開一點。縱然快快活活的一家人,沒有不散的宴席,孩子只是父母血脈的延續,夫妻總有一個先走,後走的落單,必然孤獨。現代社會,再沒有《紅樓夢》裏賈家那樣的大家族了,再沒有賈母那樣幾代同堂日日兒孫陪伴左右的好福氣的人了。再好的福氣,最終仍只一條路,還得走。

  父母為了孩子,什麼都捨得捨棄,為了孩子的前途考慮,可以東挪西湊毅然送他們去國外求學;孩子成家立業以後,有沒有考慮過父母老了需要親情呵護?我想起曾經非常流行的一首歌:《常回家看看》,非常好,歌聲激盪人心,充滿了人情味。

  做子女的,不能只考慮啃老,從父母身上索取,而應該懂得感恩,父母年老了,用什麼回報他們的晚年。老人並不奢求什麼,有條件常回家看看,帶着妻兒經常陪伴陪伴老人,可以說這是對父母最好的撫慰。

  當然,殤情的老人平時千萬不要陷在孤單裏不能自拔,要多結交談得來的老友,常參加一些集體活動,關心社會生活,多培養一些健康愛好,比如書法、詩詞、繪畫、彈唱,甚至釣魚、打麻將,跳街舞,都能改善封閉的心態,走出孤寂的困境,老有所依,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重新振作起精神,使自己再度融入集體之中。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