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歐」在英國正進入啟動法律的程序,政客也用盡心思令英國從中損失最小而獲利最大。
「脫歐」無疑是個政治事件,政治有時是詭異的。
去年六月在英國旅行時,正是「脫歐」公投前夕,市面上看不出絲毫相關反應。倫敦的親戚告知:「脫不成的,也就是些草根階層在那兒瞎鬧罷了。」
旅行團領隊小陳是山東人,大學畢業就到英國了,一直都在吃旅遊飯,拿的是中國護照,但早有一顆英國心了。這人見多識廣,腦筋靈活,對英國的前世今生是下了功夫去研究的。談起「脫歐」,他更說得言之鑿鑿:「脫不了。政府幾次民意調查,都是『留』超過『脫』。他們知道反正脫不了,才敢放膽讓公投。」
事實相反了,這說明政府早前的民調不可信。所以,一個政府的政策,不能只憑民調結果作決策,而該綜合民調、智囊團、精英階層及一般老百姓的看法去分析判斷。
在香港收到電話調查時常有疑惑。調查的題目、答案常不是自己的心水,又或是不太理解的。但調查員一直好言勸導從中選一個,也就在瞬間配合,作出了決定。
事後常會遺憾有些答案不是深思熟慮的結果。這就不難理解英國公投結果公布後,為何許多人想反悔賴帳。
美國選總統也並非根據「一人一票」的結果,而要受到選舉人制度的制衝。
設計的原意,也許就是為了避免出現不明智的民意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