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畫中漁樂/李 夢

時間:2017-01-12 03:15:55來源:大公網

 

 

  圖:吳鎮畫作《漁父圖》/作者供圖

 

  上周的文章提到巴黎戶外洗衫的女子,本周的故事依舊離不開水,講講畫中垂釣和捕魚的故事。

  釣魚向來是中國人鍾意的娛樂。古人有句俗語「春釣灘,夏釣潭,秋釣蔭,冬釣陽」,說的是時節不同,魚兒愛去的地方也不同,釣者若想收穫豐富,則非得耐心琢磨垂釣地點不可。然而,對於一些雅好閒釣的文人而言,釣魚並非為的是收穫那幾尾魚,而在於獨自一人在水邊吹風或想心事的時候,得到些關於人生的感慨及頓悟。

  因而,中國古代畫家在描摹文人溪邊或湖邊垂釣的時候,往往並不熱衷於捕捉魚兒上鈎或盤滿缽滿的場景,而是偏重於呈現一人一釣竿、獨對天地的寧謐氛圍。沈周的《清溪垂釣圖》、石濤贈予八大山人的《春江垂釣圖》以及吳鎮的《漁父圖》等,俱是例證。

  吳鎮(一二八○─一三五四)與黃公望、王蒙與倪瓚並稱「元四家」,其山水畫作依循董源及巨然等前輩畫家風格,尤其注重線條美,對於雲、水及山間霧氣的迷蒙蒸騰尤為傾心,故而作品看上去清秀峻拔。或許因為吳鎮出生在浙江嘉興而嘉興是知名水鄉的緣故,畫家很喜歡在作品中描摹溪流湖河等景致,垂釣及捕魚情形更是時常出現在他畫作中的題材。

  以《漁父圖》命名的吳鎮畫作,至少有兩幅,一為橫軸,一為縱軸。縱軸《漁父圖》藏於台北故宮,構圖與畫家的另一幅作品《洞庭漁隱》相仿,均分作三段,上下兩段為山,中間以水隔開。在我看來,《漁父圖》構圖與筆法都好,最好則在墨色濃淡相宜,遠山以淺墨輕輕塗擦,近處山石與樹木以重墨寫成,相映成趣。畫幅中央有一帶水,水面蘆葦叢後藏有一葉小舟。船上有兩人,一人搖櫓,一人捕魚。整幅畫留白甚多,不擁擠不吵鬧,一派南方水鄉的逍遙恬靜之感。

  在中國古代,「漁隱」是文人墨客的人生理想。《漁父圖》畫面上方,有一首詩,其中有這樣兩句:「千尺浪,四鰓鱸,詩筒相對酒葫蘆。」有詩有酒,逍遙山水,想來吳鎮一世清高,不為官不營商,甘心做一位清貧教書匠,或許是捨不得這一爿清爽澄澈的山水。

  說來有趣,荷蘭畫家梵高也曾創作過一幅名為《春日垂釣》的作品,題材與吳鎮畫作雖相近,構圖與筆法卻迥異。梵高並不知道中國古代士大夫曾對垂釣和漁樂題材賦予如此形而上的意涵,他選擇描摹河畔釣魚的場景,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於春日河畔波光粼粼景色中的多樣色彩而着迷吧。

  《春日垂釣》創作於一八八七年。當時的梵高受到後印象派及點彩派風格影響,十分樂意在畫中用多一些鮮艷顏色。而春日的塞納河畔,不論岸邊的樹與橋上的人,都是一副明媚生動的模樣。中國古代畫家描摹垂釣場景的時候,總是將視角推得又遠又寬,以凸顯蓑笠翁於孤舟上獨釣的靜寂寥落之感;而梵高等西方畫家卻每每為岸邊垂釣或河湖捕魚的圖景,添多一些人間煙火氣。你看這畫中背對觀者而坐的男子,穿着素樸,與鄰居家喜愛垂釣的大叔並無二致。他恐怕不會將釣魚一事想得那麼脫俗雅致,上鈎的魚兒估計也免不了成為他與家人的一頓豐盛晚餐。

  這樣鮮活生動的人間景致,在莫蘭德(George Morland,一七六三─一八○四)以及比爾施塔德(Albert Bierstadt,一八三○─一九○二)等畫家關乎捕魚的畫作中,亦時常見到。活躍在十八世紀下半葉的英國風景畫家莫蘭德,曾以泰晤士河上派對入題作畫。所謂的河上派對,不過是幾位穿着精緻考究的男女同乘一條船,捕魚逗魚,娛己又娛人。

  畫中數人均位於近景處,女子立於畫幅中央,男子分坐其兩側,畫面的三角形構圖顯得異常穩固。畫中女子乘船,站在她身後的男子正在準備魚餌。另一男子高舉釣竿,將上鈎的魚牽引至水面,最右側男子見到有魚上來,忍不住摘下帽子,將身子探出船外,伸出網兜撈魚。畫中,人與人、人與魚之間的互動甚是有趣。

  同為釣魚,中國古代畫家每每從中品咂出歸隱出世的意味,西方畫家則實在些,只為從那人與自然的互動中,找到些尋常生活的閒趣。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