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以「超平」取勝的花園街,如同一個大觀園/資料圖片
旺角花園街是香港的一個地標,遊客喜歡來這裏逛,港人更樂於在此「尋幽探寶」。說「尋幽」因源自花園街的特色,這裏各式各樣的攤檔和店舖,如要尋寶就要有一定的耐性,如果你是一位時裝愛好者,這裏的平價服裝,同樣可穿出不俗的個人風格。除了服飾,還有售賣各種家用飾品的小店舖,記者曾在一間服裝店舖看中一件大型擺設,問老闆賣不賣?她豪氣地說這裏什麼都賣。花園街就是一個平民化的大觀園,無論經歷多少年,人潮湧湧的場面依然不變,也形成了這裏以「超平」取勝的獨特風情。/大公報記者 陳惠芳
2011年之前,花園街的攤檔算是亂中有序,因小販將馬路面積過分霸佔,造成了人車爭路,司機嫌小販阻塞車路,經常開口大罵。2010年12月6日,花園街222號一個賣鞋的檔口於凌晨5時許起火,焚燒約5小時,超過50個攤檔及30間商舖遭焚毀。攤檔店主批評政府任由小販「自生自滅」。然而,路邊攤檔不設消防裝置(例如自動灑水系統),亦不獲保險公司承保,所以今次受災的超過50個攤檔會血本無歸。
翌年,此街再次發生一場更嚴重的四級大火,焚燒接近8小時,事件導致9死34傷。兩場火災後,政府開始要求檔口重新規劃,齊齊整整按順序排列,而花園街曾經人車爭路,喧嘩滿天,大聲推貨的聲音便不再有,很多檔主感慨生意大減。
「廉宜」商品包羅萬有
年近歲晚,檔主擺出大量新貨,童裝、時裝、毛巾、拖鞋、內衣、地毯、生果及修甲店等等林立在街道上,「廉宜」的各類商品,對於普羅大眾來說,算是物有所值。花園街平日多是遊客和本地居民逛,到周六周日就多了一批特別「遊客」,就是印傭。
有一對老夫婦在這裏擺檔賣地毯已有三十年,女的負責推銷,男的負責裝貨,因有些地毯很大,需要一些技巧才能將大地毯放入袋中。有時女的呼喝男的放得不好,男的沒出聲,默默地聽從太太指示。眼中一對老夫婦令記者感到上一代人的夫妻檔無分彼此鶼鰈情深。
稱她一聲老闆娘,她說:「算什麼老闆娘?我們都是為生活啫!我們在這裏開檔已三十年了,如今子女長大,結婚生子,孫都有了。」看見其滿足表情,在街上檔口經過三十載風吹雨打,依然堅守,心裏不禁暗嘆時下年輕人有多少肯堅守一份工?早前才有調查顯示年輕人喜歡打自由工,每周開工三天,貪上下班自由。
街口攤檔檔主經常要站着,怎麼可能不累?她說:「習慣了,為生活嘛。我們賣的是平價地毯,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除非是有颱風,基本上都會開工。好多回頭客都是移民港客,都會幫襯買幾張回去。以前老公年輕時,還有客人開車或坐的士來,老公就會替客人搬上車。做生意最重要是有回頭客,否則我也不能做到三十年。會否退休?沒想過,退休日子太悶了。老實說我們年紀大,腿腳行動不及以前了,所以我不希望老公再替客人搬貨。託賴,除了副老骨頭有點退化外,健康還算不錯。」
此時,攤檔客人越來越多,就快過年,很多人想換上新地毯迎新春,老闆娘跟我說:「不好意思,客人多了,下次再聊。」
走過幾個賣衫的攤擋,掛滿兒童中式新年裝,一件紅噹噹的小旗袍不過港幣百多元,新年只穿那兩三天也「值回票價」。還有些童裝說是來自韓國,但無論韓國或中國製造也好,平民百姓能消費得起,對他們來說就是「物有所值」。
檔主小販堅守陣地
有賣揮春的攤檔看似生意挺好,揮春好意頭字眼,每每令客人笑逐顏開。由下午到黃昏,初時攤檔依規矩沒有將貨品延伸到馬路,一到黃昏,就將貨品攤檔延伸至馬路中間些許。其中一位攤檔老闆說:「自從規劃化後,雖然是整齊了,但是生意反而淡了,因我們不可擺出太多貨給客人選擇,客人慣了在一大攤檔左挑右選。大部分攤檔均做了幾十年,既無後路,就做得幾多得幾多了。」
此話雖悲觀,但也體現了他們堅守崗位的港人精神。反之花園街行人路上的店舖,卻有一間倒閉了,不久又有一間開張,這些店舖沒有裝修,貨品大多是出口的貨辦,有時也能找到好東西。曾有次碰上一位時裝店老闆,問她為何行花園街?她說:「我來尋寶呀。」
行人路上一間接一間的店舖,當中有些賣七元的絲巾,平價首飾或服飾,印傭便在這裏大搜購,由幾元到十幾二十元。她們收入不高,經濟能力有限,店舖也希望人頭湧湧,她們的出現起碼帶旺人氣。售貨員友善,隨得她們試,隨得她們揀,當然有些價高的店舖還是針對港客,各適其適。不過,時裝店的生意比平時好,送舊迎新,平好貴好,總會買幾件新衣應節,亦給自己一個好彩頭。
再走到花園街街尾,還有老式餅店、雞檔、香燭舖。老式餅店從早到晚人頭湧湧,他們生產的賀年食品,每日很快被搶光。走到雞檔看見活雞,想起中國人逢大節日便會劏雞,可是因正值流感高峰期,進口活雞便大受限制,市民只能吃冰鮮雞。農曆新年,一隻活雞售價二、三百元,事實上活雞也是味道更好且意頭好。
花園街就像一個大觀園,走入去你看到很多,還可收穫很多。雖沒有上賓式招待,卻有親切的感覺,討價還價便是這裏最好玩的地方,老闆豪你十元八塊,客人已開心不已,不如名店除了大減價外,你還講價就被人看低了。這裏人人平等,以前是港人買貨的首選地,今日有些港人富庶了,不再來這裏買東西,反而多了一批印傭客,勾起逝去的回憶。
今日攤檔、店舖老闆均嘆生意難做,而且具香港特色的地方和傳統物品漸漸買少見少,這些堅守在花園街的檔主小販,經營着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小生意,為普羅大眾帶來最平實的生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