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董建華夫婦(中)、李小林(左一)和上海歌舞團團長陳飛華(右一),以及朱潔靜(右二)、王佳俊(左二)兩位主演合照/上海歌舞團供圖
【大公報訊】記者湯艾加、劉榕欣報道:為慶祝香港回歸二十周年,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聯絡上海市委宣傳部與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邀請上海歌舞團赴港演出,於一月六至七日為香港觀眾獻上其自製舞劇《朱䴉》,同時,該演出也是香港沙田大會堂開幕三十周年慶典演出之一。首演當晚,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攜其夫人與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李小林等人一同到現場觀看演出。
觀眾讚美 不絕於耳
舞劇《朱䴉》分為兩幕,講述有「吉祥之鳥」之稱的朱䴉與人類相處的故事:在很久以前的農耕時代,多情且典雅的朱䴉與人類相生相伴,而在人類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朱䴉卻因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而瀕臨絕跡。一九八一年中國科學家在陝西洋縣意外發現七隻野生朱䴉,悉心愛護之下「吉祥之鳥」重現物種復甦的瑞兆。
本報記者於七日晚赴現場專訪了《朱䴉》的一眾主創成員,並觀賞了末場的演出。雖然《朱䴉》的演出團隊來自內地,但觀眾仍是以香港觀眾為主。沙田大會堂近一千四百個的座位上座無虛席,自開場時觀眾便被演出所震撼,中場休息間觀眾對於舞劇演出的讚美不絕於耳,許多觀眾感嘆演員將朱䴉優雅形態及機靈善良的個性演繹得淋漓盡致,在演出結束後,觀眾震撼的掌聲與歡呼聲在香港各大演出中也是不多見的。
《朱䴉》以西方芭蕾舞的表演形式為主,融合中國古典舞的元素,配以中國古典音樂,呈現出「東方天鵝湖」之勢。兩位主演通過富有張力的演出,將人類與朱䴉之間的聯繫表達得淋漓盡致。上半場完結前的一段氣勢非凡的群舞,展現了朱䴉種群欣欣向榮的生命活力;下半場的人類痛苦的呼吸狀態及朱䴉種群的奄奄一息直至滅絕,絲絲控訴着環境污染對於生命的危害,發人深思。而富有東方韻味的音樂以西洋樂器進行演繹的配合,更拉近了觀眾與舞台距離。
上海歌舞團團長陳飛華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舞劇《朱䴉》的創作靈感來源於二○一○年上海世博會日本館的主題,旨在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創作理念打動觀眾。他說:「這是《朱䴉》在香港的首次演出,但卻已經是該舞劇的第一百四十三場演出了。春節後我們還將在日本有近四十場的演出合約。」陳飛華稱滬港文化交流呈良好的上升局面,內地的優秀文化也應該更多地「走出去」,讓《朱䴉》可以在更大的舞台上飛得更高更遠。
演繹細膩 餘韻無窮
《朱䴉》的執行導演朱繼承受訪時,回憶起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香港回歸前夜,他曾隨同文化部表演團參演「龍的光輝─慶祝香港回歸大匯演」,並在尖沙咀和人們一起等待回歸的鐘聲敲響。轉眼間,廿載已過,朱繼承說:「親身經歷九七回歸的意義非凡,這一次回歸二十周年我又帶着《朱䴉》來港演出,於我個人而言可謂榮幸之至。」對於演出情況,他表示:「我們的很多舞蹈演員都是帶傷帶病演出的。但是對他們而言,觀眾就是上帝,舞台就是最神聖的戰場,『輕傷不下火線』已經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事了,只要得到觀眾的認可一切就都是值得的。」
女主演朱潔靜談及演繹朱䴉鳥的心得時表示:「演出最好玩的地方是,在台上每一刻的心情都是無法複製的,這也是現場演出的魅力。那是一種無法被定格和記錄的感覺,所以每一場的演出,即使同樣的音樂同樣的動作,都會有不同的遺憾也有驚喜。」
演出通過許多細節,表現了演出團隊的細膩。每位群舞演員都有的裙擺顏色深淺各不相同、簡單富有意象的舞台布景更突出了舞蹈的優美、演出的背景及燈光巧妙運用了朱䴉的本色等。《朱䴉》一連兩晚於香江之畔翩然騰飛,舞姿之美猶勝於凰,布景之麗驚艷香港。
與本報記者一同在演出現場觀看演出的香港新聞聯副主席郭一鳴表示:「(《朱䴉》)演出在舞蹈、水準、音樂等方面既有東方舞蹈的韻味,同時也融合了芭蕾舞的元素,非常美妙。很希望內地高水準的藝術團體多到香港演出,既可加深兩地間文化藝術的交流,也可以讓香港觀眾欣賞了解到內地的真正演出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