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港科研成果亟須商品化

時間:2017-01-03 03:15:51來源:大公網

  香港經濟經歷幾次轉型。1950年代,香港以轉口貿易為主。1960-1980年代,以輕工業為主。1980年後,中國開放改革,不少工業將生產線遷往內地,香港轉型為金融及服務業經濟。1990年後,製造業開始萎縮,至現今只佔GDP(本地生產總值)約1.5%。當時IT興起,香港本有機會轉向發展高新科技,可惜錯過了良機。

  董建華力推科技產業

  1997年回歸後,香港的人均GDP,已達發展國家的水平。經濟要升級,須以高增值產業為主。第一屆特首董建華,全力推動科技產業,邀請田長霖等著名學者組成國際顧問團,發展數碼港項目,並邀請漢鼎來港生產晶片。可惜,種種原因,鴻圖大計無疾而終。第二任曾蔭權未能繼承政策,推動科技產業升級,不湯不水。創新科技的發展,蹉跎了十多年。

  發展創新科技,必須科研與實用結合。香港在科研方面,成績不差。根據2016年最新QS國際高校排名,香港大學排名27,香港科技大學排名36,香港中文大學排名44,香港城市大學排名55。雖不算拔尖,但也不算落後。另外,中國國家教育部2014年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香港有17個項目獲獎。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公布201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自2012年以來,香港再度評為世界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外來直接投資流入量,今年持續位列全球第二。聯合國發表的報告亦顯示,2015年外資流入香港達1750億美元,比2014年上升53%。外國駐港公司數目,今年亦創新高,約8000間,按年升4.2%。

  此外,全球大學專利排名榜,擁有許多美國專利的香港科技大學,全球排61位。由此可見,香港不乏先進的科研成果,只要好好利用,將科研成果轉移至工業生產,必可促使創新科技產業蓬勃發展。

  港人揚威國際發明展

  近兩年,香港參加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先後獲全場最高榮譽大獎。2016年,香港浸會大學物理系講座教授謝國偉,以「鐵甲玻璃」勇奪大獎。2015年,由香港初企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奪標。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系鄭淑嫻教授團隊,研發出專利技術,該公司利用「轉基因鯖鱂魚」及「斑馬魚」胚胎的毒理測試,發展成檢測食物及化妝品安全的商業服務。

  此外,科大DJI(大疆創新科技),理工大學光纖傳感系統,中大的產前檢測(唐氏綜合症),港大的戊型肝炎疫苗……等等,都證明香港的大學,已具備先進基礎科研的能力和條件。近年,理大教授研製電動車技術已有所成;時裝方面,創製了可肥可瘦的idummy(智能人體模特兒);理大所創製的i-wheelchair(智能輪椅),方便了傷殘人士及長者;為中風病人研發了「希望之手」,改善生活質素;創製的感測系統,已應用於港鐵、青馬大橋、廣州電視站以及浙江的大橋。

  2000年以來,理大與合作的商業機構夥伴,簽訂了136份授權協議,給企業使用理大發明的專利。例子之一:理大紡織系教授發明了新技術,改良了傳統的針織機械,約八間紡織廠,已使用了此新技術。

  還有不少例子,沒有篇幅在此詳述。可是,上述的實例已足以證明,香港有出色的基礎科研,只要高效率的將成果商品化,振興經濟,指日可待。

  撰文:博文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