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陳妍音演繹「家庭相冊」/大公報記者 張 帆

時間:2017-01-02 03:15:28來源:大公網

  圖:油畫《1940-童年》/大公報記者張帆攝

  「文件夾─亦遠亦近」陳妍音個展正於上海中華藝術宮舉行,為觀眾帶來藝術家近十年來創作的共計十九件作品,包括油畫、雕塑和裝置藝術。這些作品無論是題材還是色彩,都讓人有「穿越」之感,置身其中,那些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純真氣息撲面而來,讓人回味無窮。

  陳妍音,一九五八年生於上海,一九八八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雕塑系,後於澳洲悉尼大學美術學院深造。現為上海油畫雕塑院雕塑家、上海美術家協會雕塑藝委會主任、中國雕塑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委會會員。

  還原一個真實母親

  這個展覽的作品比較特別的地方,在於很少有藝術家像陳妍音那樣基於真實的照片進行創作,這也打破了傳統意義上人們對於雕塑的普遍理解。本次展出的每件作品,都是她從自己家族的老照片中汲取靈感,在介紹個體私人故事的同時,也折射出了時代的影響,這也使得觀眾在欣賞展覽的時候,很容易從「小家庭」邁向更廣闊的空間。

  亮相本次展覽的「母親」系列是陳妍音的一個重要創作題材,它不僅是藝術家對自己母親的紀念,也表達了對那個年代千千萬萬母親的敬意。實際上,母親題材的創作,陳妍音已經進行了近十年。二○○八年,她的雕塑作品《母親在1956,1963,1998》在首屆「中國姿態─中國雕塑大展」上獲得「中國雕塑大獎」。不過對於已故母親的描述,陳妍音沒有迴避遺憾和悲傷。

  展廳中有一件雕塑作品《1956-告別初戀》就描述了母親的一段無果的感情─「母親是資本家的後代,男孩是紅色接班人,從青梅竹馬到兩情相悅,在社會大變革後的五十年代中,因男方家長的反對不得不終止他們的感情。」女兒對母親的遭遇感到惋惜。

  另外一件特別的作品,是陳妍音以母親故事為引線的二千張真實照片組成的裝置《記憶》。這件作品反映了上海一九四○年代到一九九○年代普通人的精神狀態,是記憶,是圖像,更是真實。

  盼作品引起共鳴

  她說:「所有的照片都是母親留下的,我整理後把它拿出來展示。這是一代人的肖像,這一代人看到後都會有同感。在油畫作品裏,我沒有把老照片卡通化,而是做很真實的還原,目的就是讓所有人產生共鳴。」

  陳妍音強調,她的作品並非類型化的創作,而是力求表現出當時人物最真實的樣子。「我要表現那一段歷史的人性,借用了老照片的藝術處理讓人們感知這一段歷史是真實的,讓後來人可以全方位了解那段歷史。我想激起所有人對人性的關懷,反省和提高自己。這些作品還沒有完全做好,有些可能要補充,有些精神指向可能會更明確。接下來還有其他作品,我可能會沒完沒了地做下去。」

  本次展覽學術主持江梅表示,從私人敘事話題以及對社會的關注是陳妍音作品的兩大脈絡。這兩個脈絡相互交錯,引發思考,用強烈的視覺體驗方式,散發着觀眾對中國式情感的共鳴與關注。

  該展覽將展至二○一七年一月八日。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