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古代雕漆藝術的資深收藏家,皆知明代精品最佳;清代僅乾隆一朝所製者可觀。像附圖,為明代巧造的黃地剔紅漆大盤(約廿九點五公分直徑),雕花鳥。一說指雙鳥為鳳凰;另一說認為是綬帶鳥。個人認同後者,蓋鳳凰雖屬吉瑞高貴等象徵,但畢竟是我國古代傳說杜撰出來的鳥。其實歷來從未有人真正見過鳳凰,大家只根據古文記載猜測,奉為「四靈之一」;與龍一樣,乃古人想像和創造的「圖騰」,繼而由「鳥圖騰」崇拜演變成一種美麗祥瑞的神鳥。許慎《說文解字》形容為「鴻前麐後,蛇頸魚尾,鸛顙鴛腮,龍紋虎背,燕頷雞喙,五色備舉」。《爾雅》郭璞註和《左傳》等描述的形態則各有差異。竊以為附圖明代雕漆器所剔雙鳥,可見繪雕者運用的應為寫實手法,以當時目睹的綬帶鳥作主題對象。以個人歷來觀鳥所見,成年雄性綬帶鳥有兩根長尾羽(多屬紫色羽),可長達軀體兩三倍或以上(一如附圖上方者),好比雉尾,但非豎起,故名「紫帶子」,亦稱「壽帶」。成年雌性羽色與雄性相近,但尾羽沒有長羽(一如附圖下方者)。其實,「綬帶鳥」寓意亦甚吉利,古人認為是長壽、美麗與夫妻永不分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