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宋茶》,河南文藝出版社二○一六年十一月出版\作者供圖
暢銷書作家李開周最近出了一本關於「宋茶」的書,大陸版本名為《宋茶》,台版書名為《擺一桌絕妙的宋代茶席》,大陸版簡單明瞭,台版多少有一些撩人的意思,茶席已備,靜待君來。
宋,這樣一個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是文化繁盛一個高點。站在這個高點上打量市井生活,上至王侯將相,下至平頭百姓,飲茶成風,茶,這樣一片神奇的「東方樹葉」在宋代的普及程度甚至可以超越當下。所以,李開周說:「宋朝的茶人特別多,茶風特別興盛,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平頭百姓,幾乎人人都喜歡喝茶……一個人如果不喝茶,一個家庭如果不藏茶,簡直都不好意思出門。」這話,和「沒文化都不好意思找媒婆幫你介紹對象」差不多。
李開周是研究宋文化的專家,其祖籍就在河南開封,也就是北宋國都的所在地,這裏地處中原,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李開周根植於此,研究起宋文化來,自然容易掌握第一手資料,所以,關於宋文化和宋茶,我還是信他的。
翻開一張清明上河圖,飲茶的何其多,然而,宋人的飲茶方式與今人有很大區別。
宋代人喜歡鬥茶。注意,遠非現如今一幫暴發戶拿着一隻玻璃杯,互相挖苦對方茶葉如何劣質。宋人鬥茶是極其風雅的—「幾個書生湊到一塊兒,拎起茶壺就比賽,比賽誰的茶湯最香醇,誰的茶具最精緻,誰的手藝最高超。」一場以茶席審美為主要目的的競賽,就此在茶香四溢裏分出勝負。宋人深知,茶能養心,本就是有些禪意的,何來功利性的高下優劣之較?
宋代人喝的是「點茶」──「把茶葉蒸熟,漂洗,壓榨,揉勻,放進模具,壓成茶磚,再焙乾,搗碎,碾磨成粉,篩出細末,撮一把茶粉,放入碗底,加水攪勻,打出厚沫,最後才能端起茶碗細細品嘗。」這樣搞,有些大廚研磨佐料面的意思,當然,也很容易讓人想起老輩人喝完了茶,把剩下的茶葉末專門沖泡一壺,一方面是為了節儉,另一方面味道尤佳,況且,碎掉的茶葉末都是茶葉中最嫩的部分,成了細碎的末,更容易釋放茶味。不難發現,日本等國家的飲茶方式,也是從中國宋代衍生借鑒而去的。
陸游曾經在《臨安春雨初霽》中寫過這樣一句詩:「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當時,以為分茶就是簡單的把茶分予眾人,實則不然。宋代人分茶是把茶粉注入沸水,不停攪拌,直至許多泡沫飄出來,形成了諸多好看的圖案,這些圖案,有的似山水,有的似人物,極其美妙,也頗具中國風情,是很高級的事情。
宋人的飲茶方式不同,茶味與當下也肯定不一樣,如今,仍有許多地方在沿襲宋人工法,製作宋茶,邀人「穿越」到宋代來細細品茗。
如此種種,都能在李開周的《宋茶》裏找到,從採茶、製茶到沖泡技巧、茶器,介紹尤為詳盡,且李開周的文風極其輕鬆俏皮,常能在濃濃茶香裏,為你製造許多樂子來。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在李開周的書裏,可以換成「飲萬種茶」。如果你愛茶,且想了解宋茶,我覺得,這本《宋茶》你不能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