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中國,想要與老虎見上一面非常不容易,除非你去動物園。因為野生虎在中國境內幾乎已經滅絕。有人認為,即便是把東北虎、華南虎、孟加拉虎全部包括在內,牠們也不會超過五十隻。但是,我們可知道,在五、六百年前的明朝,卻曾經是虎蹤遍地?
在明人都穆的《都公談篡》中,多處直接或者間接地說到了虎蹤:義興(今江蘇宜興)人王昌六,身長七尺,臂力過人。有一天他在田野裏行走,看到有人拿着長矛追趕老虎。他問追趕老虎的人:「你這長矛結實嗎?」隨即取過輕輕一拗便將長矛拗斷了:「像這樣的長矛,怎麼能讓老虎斃命呢?」他隨手拔起路邊的一根竹子,削尖了它的一端。就在這時老虎出現了。王昌六拿竹子戳穿了老虎的喉嚨,然後抓住老虎的兩隻腳將牠扔到草叢中。
在南康府都昌(今江西都昌縣)衙門裏,有個隸卒,身高力大,曾經有天晚上回家的路上遇到一隻老虎,倉促間他爬上了樹。這樹不是很大,老虎憤怒地幾乎將樹啃倒。隸卒眼看與老虎發生正面衝突不可避免,瞅準老虎到泉水邊喝水的機會從樹上跳下,與老虎抱摔在了一起。看看路上沒有人往來,隸卒對老虎說:「你和我的力氣都快完了,假如無意相害,你就長叫三聲,我便放了你。」老虎果然叫了三聲,那隸卒也就真放了老虎。最後,老虎低眉順眼地走了。
肇慶(今廣東肇慶市)鄉間有善於捕捉老虎的人,曾經晚上帶着毒箭埋伏在深山中的草叢裏。那天晚上,這人點燃了一堆柴火。不久,有老虎和熊一起來了。那熊的體量有三個老虎那麼大。天很冷,只要看到火堆,那麼,熊和老虎都會湊過來。那人暗中拿毒箭射中了熊,熊拿巴掌拔出了箭怒視着老虎,似乎十分生氣。老虎伏着不敢動。不久,熊疼得很厲害,拿起燃燒着的柴火砸老虎,老虎死了,熊隨後也死了。
上述與虎相關的幾個故事,有的恐怕不能排除「道聽途說」過程中,老百姓「添油加醬」予以加工的成分。但有一點我們則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明代,虎蹤遍地:江浙和嶺南地區,為明朝人口最為密集的地區,而就是在這樣的地方,都能看到老虎的身影,因此,我們不難想像在其他人口相對而言不太那麼密集的地方,虎蹤又該有多頻繁了。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開了我心頭的一個困惑:《水滸傳》中有「武松景陽岡打虎」一回,可山東陽谷縣那年代真的有老虎嗎?而在讀了《都公談篡》之後我們則可以肯定,在比明朝人口要少很多的北宋末年,這實在是有可能的。
明朝之前,為什麼老虎的分布範圍非常廣泛,數量顯然也相當可觀?我以為跟兩個因素有關:一是作為森林之王的老虎本來在中國的文化裏,就具有相當崇高的地位,因此,與老虎相關的故事的流傳無疑會很快、很廣,進而讓人們產生了對老虎很深的印象;另一方面,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人口總量相對於今天還處於低水準的階段的時候,老虎的生存空間遠比今天廣大—明朝人口高峰值在萬曆年間,那時的人口總量只是在一億五千萬上下,近乎今天的十分之一,老虎與人之間的矛盾遠沒有後代那樣突出。也可以說,當人與虎的矛盾似乎不可調和的時候,居於動物世界最頂端的人類,才會竭力壓縮後者的生存空間。
在與其他動物的生存競爭中,老虎優勢巨大;但是與人類相比,牠根本就不是對手了。
不過,對於高度智慧的人類來說,昔日置對方於死地或許是唯一的選擇,但在今天無疑則是愚蠢的做法。因為今天的我們深深地懂得這樣的道理:人類不能沒有朋友,否則將會十分孤獨;這地球這世界也應該是豐富多彩的,而同時物物之間也是相互依存、相互需要的關係,彼此間形成了一道完美的生物鏈,而如果這道生物鏈一旦被打破,那麼,處於這根鏈條上的所有生物包括人類在內,都會受到影響,將很難獨自存在。
據說,眼下在中國東北中俄接壤的某些地區又出現虎蹤了,這無疑是件好事。而假如虎蹤能夠在更多的地方出現,那麼,一定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大的欣喜,因為這意味着我們整體的環境品質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提升。